读书人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精装]

发布时间: 2013-12-27 03:48:59 作者: rapoo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精装]

编辑推荐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译者:康乐 简惠美

目录

总序一 余英时
总序二 苏国勋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译序 简惠美
导言韦伯与《中国的宗教》康乐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祗
一、货币制度
二、城市与行会
三、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中央君主的卡理斯玛祭司地位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一、采邑制的世袭性卡理斯玛性格
二、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复兴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官吏阶层与赋税征收的配额化

第三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
一、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军事制度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阙如
二、氏族组织
三、村落的自治
四、氏族对经济的羁绊
五、家产制法律结构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中国的人文主义之礼仪的、以行政技术为取向的性格;和平主义的转化
二、孔子
三、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儒家教育在社会学教育类型里的定位
五、士入阶层的身份性格;封建荣誉与学生荣誉
六、君子理想
七、官吏的威望
八、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士人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官僚制与教权制
二、自然法与形式的法理思想之阙如
三、自然科学思维之阙如
四、儒教的本质
五、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本质
六、“礼”的中心概念
七、恭顺(孝)
八、儒教的经济心态及其对专家精神的排斥
九、君子理想
十、经典的重要性
十一、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儒教的和平主义性格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一、教义与仪式在中国
……
附录一异论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国库岁入资料
译名对照表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役某些政治上的问题,诸如:1.畿外地区的统治者实际上是可以任免的吗?或者他们是世袭的?2.外藩诸侯的臣民,是否如《周礼》所言(理论上),有权向王诉愿?如有,那么实际运用的程度如何?这样的诉愿是否会引起王权对诸侯内政的干涉?3.与诸侯同列、或者位于诸侯之下的官吏,是否如(《周礼》的)理论所主张的,实际上是听命于王的官僚且由他们来任免?4.准此,三大三小顾问官(三公、三孤)(按:即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是否能扩张到畿内支配地区以外?5.藩国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否能任由最高宗主调度?这些问题往往以不甚固定的规定来解决,而造成政治之封建化的结果。
就此而言,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与印度——发展最彻底的地区——一样的:只有拥有政治支配权力的氏族及其附庸,才能要求及被考虑列入(王的)属臣——上自朝贡诸侯,下至宫廷官吏或地方官吏。于此,王的氏族是最为优先的,而及时归顺的诸侯之氏族也获得优先,他们可以保有全部或部分的支配权②。最后,还有些氏族是以产生英雄或重臣而显赫的。无论如何,长久以来,卡理斯玛已不再是附着于个人身上,而是附着于氏族,这种典型的现象,在我们讨论印度的篇章里会再见到。

喜欢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精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