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是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篇 房地产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1章 房地产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当代中国房地产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1.2 房地产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房地产经济学学科性质
1.3 房地产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1.4 房地产经济学体系结构
1.5 房地产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2篇 房地产经济基础理论
第2章 房地产经济与房地产业
2.1 房地产与房地产经济
2.2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3 加强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建设
第3章 产权理论与房地产产权制度
3.1 产权及产权理论
3.2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3.3 住房制度与住房产权
3.4 我国不动产产权制度
第4章 地租理论与房地产经济
4.1 地租理论是房地产经济的理论基础
4.2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4.3 近现代西方地租理论
4.4 马克思地租理论
4.5 社会主义地租
4.6 土地价值与土地价格
第5章 区位理论与房地产经济
5.1 区位与区位理论的发展
5.2 区域经济与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_
5.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5.4 区位理论与房地产经济
第3篇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经济与体制基础
第6章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
6.1 城市及城市化
6.2 城市经济结构
6.3 城市经济增长
6.4 城市化与房地产经济发展
第7章 城市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7.1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
7.2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建立
7.3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结构与城市土地使用权商品化
第8章 城市住宅制度与住房制度改革
8.1 住房制度与住房政策
8.2 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
8.3 住房货币分配与配套政策
第9章 房地产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房地产综合开发制度
9.1 房地产投融资体制改革
9.2 房地产投资及投资风险管理
9.3 房地产综合开发方式与开发任务
9.4 房地产业现代化建设
第10章 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
10.1 房地产企业种类、组建及资质等级
10.2 房地产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10.3 国有房地产经济与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
10.4 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4篇 房地产经济运行与房地产市场体系
第11章 房地产经济运行与房地产市场
11.1 房地产市场构成要素与房地产市场功能
11.2 房地产市场结构与房地产市场体系
11.3 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模式
第12章 房地产价值运动与房地产金融市场
12.1 房地产金融是房地产价值运动的形式
12.2 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房地产金融组织体系
12.3 房地产金融市场与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第13章 房地产市场筹资方式与筹资方案选择
13.1 发行股票筹集房地产资金
13.2 发行债券筹集房地产资金
13.3 通过银行信贷筹集房地产资金
13.4 通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筹集资金
13.5 房地产筹资方案及其选择
第14章 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与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
14.1 土地所有制结构与土地市场
14.2 征收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的程序及补偿
14.3 旧城改造与房屋拆迁补偿
14.4 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
14.5 城市土地价格体系
14.6 城市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第15章 房地产开发建设市场与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管理
15.1 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主要阶段和基本程序
15.2 房地产开发建设前期工程与招标投标管理
15.3 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市场与管理
15.4 房地产建设工程监理市场与管理
15.5 房地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
第16章 房地产(房屋)买卖(转让)市场和租赁市场
16.1 房地产(房屋)买卖和租赁是房地产(房屋)流通的两种基本形式
16.2 房地产(房屋)买卖市场及其形式
16.3 房地产(房屋)租赁市场
16.4 发展和完善住房市场
第17章 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体系
17.1 房地产价格的本质与功能
17.2 决定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与房地产价格的种类
17.3 房地产价格体系
17.4 房地产价格管理
第18章 房地产经济中介与房地产中介组织
18.1 房地产中介是房地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2 房地产中介组织的经济性质与特点
18.3 房地产中介组织设立程序、条件及资质认证制度
18.4 房地产中介人员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
18.5 房地产中介服务价格
18.6 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化
第19章 物业管理市场与物业管理服务
19.1 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性质
19.2 物业管理市场的主体
19.3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19.4 物业管理体制建设
第5篇 房地产宏观经济效益与房地产收益分配
第20章 房地产综合效益与房地产收益
20.1 房地产效益是综合效益
20.2 房地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3 房地产经济效益与房地产收益
第21章 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和利润
21.1 房地产企业收益及资本运行过程
21.2 资本金制度与房地产企业资本构成及其来源
21.3 房地产企业资产管理
21.4 房地产企业成本、费用与利润
21.5 房地产企业财务报告体系
第22章 房地产收益分配再分配与房地产租税费体系
22.1 房地产收益分配与再分配形式
22.2 房地产租税费设置和租税费体系
22.3 完善房地产收益分配关系,规范房地产租税费行为
第6篇 房地产经济发展周期与房地产调控和管理
第23章 房地产经济运行周期性与房地产“经济泡沫
23.1 房地产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
23.2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周期
23.3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
第24章 住宅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4.2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24.3 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
第25章 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与管理
25.1 市场经济与房地产经济调控和管理
25.2 房地产经济调控和管理内容及目标
25.3 房地产经济调控和管理手段
25.4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就与经验
25.5 加强房地产制度建设与完善房地产调控管理体系
25.6 房地产经济调控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为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的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等方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国部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负责人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在本专业各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发挥各院校的优势,突出各院校的专业特色,通力合作出版一套《新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专业教材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就难以培养素质和能力方面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21世纪不断发展的科学与技术,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等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发展变化中求生存,在学习创新中求发展是所有高校专业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尽快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水平教材就成为当务之急。
《新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以管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主,在完全符合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设定的“管理、经济、工程技术和法律”四个知识平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突出财经类、管理类院校对工程项目在经营管理、价值评估、可行性研究、项目营销策划、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的专业特色,撰写以管理和经济为主线的系列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后记
本次教材修改,由张跃庆、王德起、丁芸担任主编,由谭善勇、邢亚平、张晓峰担任副主编。为了提高教材修改的质量,实现预期修改的目标,先由张跃庆、张晓峰提供了修改的第一稿。然后又分别由张跃庆对第1章,张晓峰对第2、21章,刘水杏对第3、4、7、14章,周勇对第5、6章,赵文对第8、23章,谭善勇对第9、13章,邢亚平对第10章,张昕对第11、12、20章,马洪波对第15章,魏福琴对第16章,吴庆玲对第17、18章,贺慨对第19、24章,丁芸对第22章,周霞对第25章作了进一步修改。在分别修改的基础上,由谭善勇进行了汇总和修改,王德起对全书进行了审读和修改,丁芸、邢亚平和张晓峰对部分稿件进行了修改并组织修改工作。最后,由张跃庆进一步修改定稿。
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参考了有关论著和论文,在教材最后列出了文献目录,特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教材修改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各位领导和马学春、杨薇编辑给予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谢意。
虽然我们长期从事房地产经济教学和研究,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房地产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但是由于我们理论水平和参与实践的局限性,在教材中肯定还存在着许多缺点甚至错误,恳切希望得到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我国区域规划可分为三大类: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包括: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及修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②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包括: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③按跨行政区域规划,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跨省、市、区的规划,省内跨市规划,市内跨县规划。我国由于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市对县与县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治理、资源开发、空间布局等往往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市内跨县规划地位较低,编制的必要性不大。因此我国区域规划主要是国内跨省规划和省内跨市规划。
区域规划的内容不仅包含空间规划内容,而且还包含部分发展规划内容。区域规划是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中最重要、最长远、可逆性差的内容通过规划形式,落实到地域空间。区域规划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①主要功能区划分。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②空间布局框架与城镇体系建设。明确区域空间开发结构。区域空间的一切开发活动都是以不同等级的城镇为中心来组织的,因此,概言之是“一化二系三结构”①,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③区域内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④基础设施布局。明确区域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电网、管道等主要基础设施走向、节点、等级、数量等;⑤大流域治理。主要是指流域内防洪、排涝、减灾等的统筹安排,实现流域水资源及相关资源开发的合理利用;⑥生态环境保护。要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合理进行生态建设;⑦人口与城市化。主要是大致预测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⑧区域内外经济合作。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可以降低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地域之间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喜欢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