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 [

发布时间: 2014-01-06 02:53:58 作者: rapoo

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 [平装]

编辑推荐

《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让你真正了解到语言与图像的关系被厘清的时代,或许也就是视觉美学能够获得“大发现”的新的历史时期。

作者简介

刘悦笛,男,1974年12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大《美学》杂志主编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目录

视图图像文化及其问题域(代总序)
导言 目击“道”存:视觉是一种思维
第一章 “史前简史”:从柏拉图的“凝视”谈起
第一节、古希腊的“凝视”观
第二节、模仿论、透视学和浪漫主义
第三节、“经验主义”的思路
第四节、“理性主义”的思路
第五节、向“现代视觉美学”的过渡

上编 在“现代”的疆界之内:视觉美学的内涵延展
第二章 视觉形式学:从“形式/意味”到“点/线/面”
第一节、克莱夫?贝尔的“假说”:“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罗杰?弗莱的“审视”:“纯形式反应”理路
第三节、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点、线、面”论
第四节、“视觉形式学”的个案解析

第三章 视觉心理学:从“视错觉”到“视知觉”
第一节、C.W.瓦伦汀的“统计”:“实验审美”心理学
第二节、E.H.贡布里希的“错觉”:“图画再现”心理学
第三节、安东?艾伦茨维希的“综合”:“无意识知觉”心理学
第四节、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知觉”:“格式塔”心理学
第五节、“视觉心理学”的个案解析

第四章 视觉符号学:从“符号系统”到 “艺术符号”
第一节、 恩斯特?卡西尔的“洞见”:“符号形式哲学”
第二节、 苏珊?朗格的“直觉”:“情感符号”美学
第三节、 纳尔逊?古德曼的“语言”:“艺术符号”理论
第四节、 霍华德?加登纳的“生长”:“发展系统”观念
第五节、 “视觉符号学”的个案解析

中编 “后现代”的逐渐介入:视觉美学的外延发展
第五章 视觉解释学:从“图像学”到“深度阐释”
第一节、欧文?帕诺夫斯基的“意义象征”:“阐释的循环”
第二节、迈克尔?巴克森德尔的“历史说明”:“视觉的旨趣”
第三节、W.J.T.米歇尔的“文化阐释”:“当代图像转向”

第六章 视觉分析美学:从“语言分析”到“终结难题”
第一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区分”:“看见”与“看似”
第二节、理查德?沃尔海姆的“再现划分”:“看似”与“看进”
第三节、乔治?迪基的“习俗猜想”:“艺术惯例论”
第四节、阿瑟?丹托的“后历史宣称”:“艺术终结论”

第七章 视觉社会学:从“解光晕”到“拟像化”
第一节、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化”:“机械复制时代”
第二节、阿诺德?豪泽尔的“影像化”:“电影的世纪”
第三节、让?波德里亚的“电子化”:“仿真拟像序列”

第八章 视觉解构学:从边缘“拆解”到激进“消抹”
第一节、罗兰?巴特的“双重凝视”:“图像修辞学”
第二节、米歇尔?福柯的“两难悖论”:“被打乱的图形文”
第三节、雅克?德里达的“激进消抹”:“无真理的绘画”

下编 纳入“前现代”的视野:视觉美学的比较拓展
第九章“窍喻”与“洞喻”:中西视觉美学比较
第一节、“窍”与“洞”:中西两个比喻
第二节、“听”与“看”:中西两种方式
第三节、“游”与“定”:中西两方定位
第四节、“气”与“光”:中西两类美学
第五节、“虚”与“幻”:中西两厢互补
第六节、“道”与“相”:中西两极归旨
结语 审美之眼:架设在“心”与“脑”间的津梁
附录
跋 目极心悠悠
补记

序言

当各种文化与理论研究为“转向”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时,视觉图像文化的实践却以数字时代的“光速”挺进并弥漫于我们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比如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数字电影、数字摄像、数字摄影、数字广告、网络游戏、动漫、网络视频、手机视频……视觉图像文化成了新世纪中国和世界最为普遍的发展中的社会现实存在之 视觉图像文化转向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 视觉图像文化是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实践向我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它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在哪里,它向哪里去?我们必须予以回答。
新世纪波:全球视觉图像的“转向”
世纪之交的社会发生了文化的“转向”,文化的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今日的视觉影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它已经“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了文化的大片领地。不管是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军在伊拉克又遭袭击;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读物;不管是触目皆是的电梯里的“聚众”广告,还是热浪叠起的城市大屏幕;不管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网络游戏玩家,还是世界第一手机大国的视像拍摄、视像传输,我们都离不开影像。当今的视觉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通俗浅易的生产制作,乃至百姓的生活,我们每天在饕餮着视觉的盛宴,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空境域之中。

后记

这又是一本“迟到”的书。没想到这本《视觉美学史》在出版社又静静地躺了两年,今年我还有一本2004年就已完成的专著《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Living Aesthetics and Art Experience:Living as Aesthetics,Art as Experience,2007),得以出版。希望这本书也能够早一点与读者见面。特别感谢马兵编辑一直以来为本套丛书所做的辛勤工作。
这两年来,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先生那里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希望在学术上能够继续得以长进,特别是在中国美学史方面我希望能够学到得更多,并希望能有一天写出一部“中国视觉美学史”这样的专著。我的女儿也暖暖(芷暄)也出生了,在日夜劳累的同时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难以言传的欢乐。
2007年7月,我到土耳其安卡拉参加了“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XVI-I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并在大会上做了《观念、身体与自然:艺术终结与中国的日常生活美学》( 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ersu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的发言。在我的发言现场,分析美学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瑟夫?马戈利斯(JosephMargolis)、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Heinz Paetzold)、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佐佐木健(Ken-ichi Sasaki)、俄罗斯美学家多果夫( Konstantin M.Dolgov)、当代哲学史家汤姆?罗克莫尔(Tom Rockmore)、日本美学协会代表小田部胤久(Mariko Otabe)等悉数到场,从而表现出对艺术终结和东方美学问题的关切。在会场上下,与这些美学大家们的思想交锋和交往对话真的令我难忘。

文摘

在生命之初的几天内,作为婴儿的我们的眼睛,对于柔和的光亮就有反应。时间到了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就试图“看到”什么,并开始转动眼球,然而,却仍是以一种模糊的和犹豫的方式在转动的(我们本能地在“扫视”)。大约两个星期之后,我们就可以盯住一个近处的物体(我们学会了“注视”或“凝视”)。直到生命的第六周的时候,我们的视觉便是坚定和有选择的了。于是,“目光”终于形成了!
然而,这种对人类而言具有“自本生根”的感知方式,却往往被多数人所忽视。当我们在大街上匆匆走过,看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常常会被那些“语言”与“文字”所直接吸引,通常无意识地在“读出”字里行间的意义来。此时的图像世界,却“退归”为文字的背景。
当我们轻言这个时代就是“读图时代”的时候,恰恰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对待图像的观照方式恰恰是“读字”式的,尽管“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充塞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但是以语言为主导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却依然在主宰文化霸权。

喜欢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