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于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解读香港最好的一部作品。
陈冠中,香港作家。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董事。1976年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著有小说“香港三部曲”(《太阳膏的梦》、《什么都没有发生》、《金都茶餐厅》)《盛世》、《裸命》,评论集《城市九章》等。
网友对我这一代香港人:思享家系列第三辑 (思享家丛书)的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要了解香港。虽然香港近在隔邻,虽然我也去过多次,但我一直谨小慎微地承认,我不了解香港,读了书后,我更认定如此。《90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是篇精彩的文章,在90分钟内,把香港社会文化史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条缕分明,清晰有加,这真是修为。陈冠中有种宏大的气派在文字中,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修为,才能够写出《盛世》的吧。
陈冠中认为在香港,身份认同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他提出“无边界的本地主义”,香港人对于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一般都没有什么异议,但也正如我们可以说我们是“四川人”、“广东人”,他们对于自己是“香港人”也感到荣耀。这二者并不矛盾。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香港的文化背景,也提到很多他们的想法、看法,从历史、政治角度剖析他们思想的成因。
香港的历史被分割造成了今天的香港人一种无所畏惧的孤傲和绝情。
对于内地,香港有着无以名状的悲伤和愤恨。。。。。。
被分割出去意味着和母体分离,这种分离的岁月让它承受了开放化的变革和洗礼,想要从剥削者手里挣脱反而越箍越紧。这种强有力地的外来洗脑文化彻底改变了香港,颠覆了中国所有被殖民的城市的所有进程与进化。它不再是单一的香港,是受满清文化深厚又被裁决丢掉的香港,是受西方文化洗礼蜕变又反目成仇的香港,是夹杂着所有复杂情感不知道该融入内地还是自成一体的香港。这种绝望和孤傲的心情造就了那片土地上所有人拧巴的性格和倔强的心态。那种人有一种左右彷徨的命运,有一种悲喜交加的名称,他们自称香港人。而本土化和婴儿潮一代带来的香港区域优越使老一辈香港人又自称为“我这一代香港人。
香港的童年也是贫穷的,而不断迁徙的香港人很早就明白,改善生活,赚钱,赚钱,赚钱的生存之道。
香港离群之岛的飘零也导致了很多广东人和上海人走进这个城市。可文化差异上的错综交合也促使南来北方之客有着落寞的孤独之叹!
”当代中国“,这个满腔热血的名词,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港人无情的淡漠了。港人唯一了解内地的中文课成了边缘化的学科。不多久,欧美化的摇滚文化和浪漫派席卷香港。相较于内地66年的文化革命,香港反倒是风平浪静,对文化人的"rest":"折磨和酷刑使香港这个并不热心的城市更加地绝缘于内地,甚至在内心深处,内地是他者,是排斥、抵触的对象。<br /><br />”香港人太骄傲了,太自负了,太好运了。“香港大繁荣的基调与步伐使”我这一代香港人“追赶时代的浪潮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弄潮儿”。而此时的内地正在不温不火地修复文革之后的创伤与泪滴。相较于中国的两个部分,似乎越来越进步的香港与反思中的内地差异与距离越拉越远。这种遥远的对望终于在香港97年回归之后,有了一次不悲不喜的彻夜交谈,这种尴尬的友好似乎两方都觉得木讷与呆板。而内地毕竟是受伤最沉重的那一方,它不管香港未来怎样,它都一直为香港“被分割出去而忏悔”、而自责、而抱怨。甚至不惜用“一国两制”的自由换取港人的温暖之心。<br /><br />陈冠中用一种港人冷酷的基调回望内地,带给作者更多的是骄傲,是自负,是已经站在某个高度的神采奕奕来俯视内地。是港人不愿交融中的改革心动。是中国内地自强不息的走在前列的实力打动香港,而再一次成为香港支柱的。"
其实看不下去,好闷。觉得文笔soso...
很深奥,并不像封面那样易懂哦多看几遍才行
想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的人和事。
陈冠中的书,一直都蛮值得看
纯粹的装饰品…等有空再看
在以往的教科书中很难获知的香港人,他的高效和廉洁不是一朝一夕才做到的。
光看书名就决定买啦,之前去过香港,感觉香港有新旧两重天的感觉,还想去趟油麻地看看地道的香港小作坊。当然也很想看看港人是怎么看待香港的,听说陈冠中得了年度作家,就决定买来看看啦~期待~
一般的书一来我就速速把它读完了,就这本,我读到一半,觉得不太能吸收,就搁了一阵。
毕竟一个地方的一代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读懂的。
这不像廖信忠这样的年轻人写的台湾,那样通俗有趣。
喜欢我这一代香港人:思享家系列第三辑 (思享家丛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