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谷物大脑

发布时间: 2017-03-16 09:58:30 作者: rapoo

谷物大脑

美国健康类第一畅销书!出版80周长踞Amazon健康类排行榜第1名!甫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连续在榜55周!《美国出版周报》畅销书榜连续在榜超40周!好莱坞和运动界明星都在使用无麸质饮食法!所有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病症,都是因为发炎,而引发炎症的凶手,就是含有麸质的谷物或高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阿尔茨海默症的元凶就是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脑部病变!

网友对谷物大脑的评论

2013年(35岁)开始每天下午4点左右准时开始头疼,且记忆力下降,吃一点点心后头疼好转,但逐渐发胖,三年下来重了20斤。而且不再像从前胖了只要略微少吃点就能减肥,最近几年,只要少吃一点,下午头疼就提前到来,但就算多吃一点,却都成了堆积在腹部的脂肪,头疼也只是略有缓解而已。由于头疼每天重复,且尝试过各种方法,我几乎可以肯定头疼和我身体的能量代谢有关。咨询了好几个医生都无法解决头疼和长胖这个两难问题。我也尝试过运动减肥,但会吃更多,否则头更疼且失眠。采用《谷物大脑》的饮食方法一周,不仅精力充沛,饱腹感时间长,且头疼病也不再来,这一周的运动量还增加了不少。所以我相信书中的理论。另外我还看了《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这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胰岛素影响脂肪代谢的前因后果,建议对本书理论仍有怀疑的读者可以看看。
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影响脂肪代谢的过程:胰岛素升高会提升一种LPL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肪细胞从血液中提取脂肪酸和糖分,并转化成甘油三酯禁锢在脂肪细胞中。胰岛素同时还会降低另一种叫HSL的脂肪酶的活性,这种酶负责将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胰岛素升高会使脂肪细胞只进不出。

这和我个人的感觉一致:运动过后吃得少就心慌失眠,吃到刚好不会心慌失眠就会持续长胖。几个月前我用麦片代替米饭后我的体重稳定了,头疼略有好转,但要减脂仍然不可能。一"rest":"次偶然的机会,在打网球之前吃了一顿非常油的炒米粉,那一次球友说我像上了发条,根本停不下来,而且之后没有头疼,晚上也没有心慌失眠。自此,我开始觉得可能脂肪有抗疲劳作用(其实是炒米粉的升糖指数较低),之后又在运动后增加了一包混合坚果,仅100卡路里,却让我感觉非常舒适和平静,同时精力充沛。之后我在早餐和晚餐都增加了杏仁、南瓜子仁,状态略有提升,但头疼病仍然经常发作(已经不是每天),可能因为我当时仍然在计算卡路里,且每餐有麦片,胰岛素导致的脂肪代谢障碍让我每天摄入的卡路里一部分永久性得成为脂肪,所以身体总是处于缺少能量的状态。直至我看了《谷物大脑》和《我们为什么会发胖》,采用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这部分用脂肪代替(不用限制脂肪摄入,根本吃不下那么多油腻的东西),身体感觉非常好,精力充沛。仅仅一个星期,体重减轻,体脂减少,腰围减少,肠胃胀气也少了。我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诫水果和蔬菜,蔬菜是用菜籽油炒。<br /><br />另外,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让我的胆结石好转。我采用低脂饮食超过十年,前五年效果很好,之后出现胆囊结晶、胆结石和胆囊息肉,怀疑是脂肪摄入少导致的胆汁分泌少,胆汁浓缩后出现结晶。有一次在农村宴会上吃了整桌用猪油炒制的菜后上腹部(胆囊位置)剧痛超过2个小时,第二天去检查,结石没有了,医生的解释是吃了很油的东西后胆汁分泌大量增加,把结石冲走了。和我原先的设想一致,增加胆汁分泌能缓解胆囊(或者避免)结石。最近一周采用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饭后胆囊没有任何感觉。<br /><br />以上都是我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观察,并采用本书建议的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后的变化。各人体质有差异,虽然我建议和我有一样困惑的人尝试一下本书的饮食方法,但还是要提醒这种饮食方式尚未被主流医学所认可,书中认为主流医学在这方面是错误的,但在被证实之前仍需谨慎。"

1.整体感觉来说,作者反复强调了几大概念;麸质过敏,乳糜泄,2型糖尿病,碳水化合物,大脑退化;作者已经比较清晰地用实例阐释了这几种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总体逻辑还是比较明晰的,然而全书感觉十分地嗦,几个概念反复地说反复地讲,真的有凑字数的嫌疑
2.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与传统的饮食习惯完全不符合,参照执行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只能说可做参考,这个概念在现在的医学界可能都是比较超前的
3.全文最后给出的执行方案和具体落实的方案,这一点作者做得很好
4.凡事有不同的角度。作者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的重要性的,然而从身体的其他角度很难完全支持他的观点;例如低血糖患者,血钾水平低的患者在禁食之后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后果,但是作者并未提及;感觉行文并不是很严谨
5.最最关键的一点,所谓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指的是每天正常范围里的上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脂肪。比如每天建议你摄入70克脂肪,你摄入65-70克,而不是30克,但也不是100-200克那么多的脂肪,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容易造成误导,但是作者在全文却从未提及。
6.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倾向,主要服务美国读者,毕竟亚洲人吃米饭的太多了,一碗米饭就超标了,这是让亚洲人全都不去吃米饭的节奏?
7.麸质过敏和乳糜泄的病人毕竟是少数,也并非所有的精神神经疾病都可以靠"rest":"无麸质饮食来治愈,只能说值得尝试。否则世界上岂不是没有任何精神疾病了么?药厂也可以全都关门了?一个食谱治愈所有的精神疾病?现在大家都不好说,大脑毕竟太神秘和复杂,我们必须严谨地对待医学问题。<br />8.翻译不是很好,CONSUME是摄入的意思,却被翻译为消耗,中文意思完全相反,看得很莫名;这里需要结合语境,而非英文的本义了"

本书讲了一大堆例子说明麸质过敏的危害,说明麸质过敏的人数之多,但作者也说了麸质不等于谷物,最后建议少吃的食物中,只是为了避开麸质而少吃很多重要的营养素,有点得不偿失。关于为什么少吃谷物适量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会使头脑更清醒身体更舒服,不如去看《我们为什么会发胖》,《轻断食》,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那里面关于降低碳水化合物比例对于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以及胰岛素水平对于健康的影响讲的更清楚。

比较新的观念,家长老人看了觉得有道理的,之前吃得很素,胆固醇反而高,看了这本书后适当吃荤,胆固醇反而正常了。

kindle的样章都是前言,完全没有正文,服了。我同意书中所说的碳水化合物大量摄入所带来的坏处。试验了几天,增加脂肪、减少米饭,最直接的感觉是疲劳感没以前那么严重。

简单列举几条:

作者为了强调麸质的危害,列举了多例麸质过敏的病例,并且说“有专家估计麸质过敏的发病率为1/200,但保守估计应为1/30,携带易感基因者在欧洲人中超过了1/4”,这本书每一章都有不少参考文献,偏偏这里没说“1/30”和“1/4”是哪来的?作者自己编的?
此外对于非麸质过敏者,饮食中的麸质有哪些危害?遍读全书而不得。
如果麸质过敏发病率真的只有0.5%,本书通篇强调的零麸质饮食还有多大意义?

作者反对把麦片作为主食,理由是其加工技术和面粉一样,所以加工过程中往往会掺入麸质。
可事实是,生产线改变用途必须清场,这一条在全世界的食品生产管理规范里写了不知道多少年了。
作者对食品工业的误解简直令人愤慨。

作者强调谷物对血糖的影响,并在最后给出了几张食谱,然而通读全书完全找不到任何一种谷物的麸质含量、血糖指数数据,
很好奇这种支撑全书理论成果的论据居然要读者自行检索?

大多数食物的用量都没有注明,即使注明了也没有和使用者自身情况挂钩。
难道体重98斤的人和体重200斤的人,应该有相同的食量?他们吃下“60克”碳水化合物之后,血糖浓度变化幅度会一样?
前言里作者自称“医生和科学家”,哪有医生下处方时不给出用药剂量的?

事实上,强调全麦的地中海饮食养活了世界上最长寿的群体之一。

喜欢谷物大脑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