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

发布时间: 2017-04-06 10:11:00 作者: rapoo

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编辑推荐:
  ◇一部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说,在作者43岁时,终于被一位年轻的编辑慧眼识中(另一位由他发掘的作家是托马斯·品钦),却因为销量不济,很快绝版。但50年来,这本在书店难觅身影的书,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
  ◇蒙尘50年,重新出版,《斯通纳》一年销售超20万册,成为水石书店、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年度必读书,位列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国文学畅销榜顶端。《纽约客》刊发书评:“《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斯通纳》列为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汤姆·汉克斯称《斯通纳》是令其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
  ◇《斯通纳》的故事关乎于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却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成就完整的自我。
  ◇第一眼阅读《斯通纳》,你也许看到的是故事,第二眼阅读《斯通纳》,你也许感受到的是经典,第三眼你看到了生活,第四眼你会发觉,你看到的不是他者,正是自己。

内容简介: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作者简介:
  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
  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
  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出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网友对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的评论

非常值得入手捧读的一本书。非常流畅的写作,无半点拖泥带水,毫不扭捏作态。据说其他很多出版过这本书的国家,有读者说它的写作像水晶一样(crystal),想来真是不能更准确。这种清澈与简洁甚至不同于极简主义,细说的话区别可能在于,《斯通纳》的作者虽然文笔克制,但并未作任何保留,选择了直刺俗常生活那最令人不敢直视的真相。就像腰封上写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内容五星。
另外这书的装订很特别,跟一般的书不太一样,显得非常雅正,值得玩味。

读完《斯通纳》,心碎了。斯通纳的一生,在追求与妥协中度过,在无奈与悲伤中消逝。生命中的拥有和失去,都改变不了命运的节奏,即使也曾拥有波澜。斯通纳像个影子,伴在身边,没有呐喊,没有喘息,却仿佛沁出淡淡还又浓郁的叹息。“你还期望什么呢?”临终时,他一遍又一遍地自问,满足?无奈!喜欢这种似远而近的讲述。

摘抄留念:
这是祖辈给予的传承,而他们过着卑贱、辛苦、坚忍的生活,他们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脸交给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而那一张张脸毫无表情,铁硬又荒凉。

他尽快买了本她的书。当他双手拿着书时,手指似乎都活了起来,颤抖得那么厉害,都几乎打不开书。他翻了翻前面的几页,看见这样一句献辞:“献给威斯。”
他的眼睛模糊了,一动不动坐了很长时间,接着又摇摇头,继续看着书,直到读完后才放下。
这本书跟他想象的一样好。文字优美,激情掩藏在某种冷静和智性的明晰背后。他从阅读的内容看到了她本人,他想。斯通纳很惊讶,此刻看着她竟如此逼真。忽然,好像她就在隔壁房间,他把她的样子定了好一会儿才消失。他双手刺痒,好像刚刚触摸过她。他的失落感,内心藏了很久的失落感,喷涌而出,彻底将他吞没,他任由这股洪流裹挟着,意志已失去控制。他不想搭救自己。接着他又亲切地笑了,好像是冲着某个记忆而笑。他忽然想到,他都快到六十岁了,应该能够"rest":"不受这种激情和这种爱的力量左右。<br /> 可他还是难以超越,他知道,而且永远超越不了。在麻木、冷漠、孤绝的背后,这种力量还在,强烈而稳定,它永远都在那里。年轻时他不假思索自由地释放这种力量,他曾经把这种力量投到阿切尔斯隆展示给他的知识中——那是多少年前?在求爱和婚后的最初那段盲目、愚蠢的日子里,他曾把这种力量投放给伊迪丝。他曾把这种力量投给凯瑟琳好像以前从未投放过。他还以古怪的方式,而且在自己完全意识不到的时候,把这种力量投到生活的某些关键时刻,也许投入得最充分。这是一种激情,既非心灵也不是肉体的激情,它就是一种综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们不过是爱情的材料,它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女人或者一首诗,它只是说:看哪!我活着。<br /><br />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br /><br /> 你还期望什么呢?他又想。<br /> 一种愉悦感油然而生,好像起于一丝夏季的微风。他模模糊糊回想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如果有十星它就是十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翻译也好。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选修课,老师用半年的时间讲张爱玲的《金锁记》,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看过张爱玲的小说。那半年的时间里,我已经记不清老师讲过哪些内容,但我清晰的第一次觉察到了真正的刻薄。同样面临人生的不幸,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变得和世俗甚至比世俗更加刻薄、势力,那种流于血液的凄凉感,也许再过很多年也不会从我的身体里抹掉。斯通纳同样也有相似主题的描绘,但主人公渗入骨子的孤独却逐渐形成了自我克制、忍让,始终正面面对生活的现实,从不做精神层面的倒退,坚持完整的自我;不知道为什么,读完斯通纳之后,我想要再次拥抱喧闹的人流,去哪里喝上一杯。/小说没有华丽的开头,没有一开始就引人入胜的故事结构,但优美的语言、准确的情感叙述,会让你觉得这是异常精彩的小说。小说读到100页左右的时候,我开始觉得男主人公是科林叔(Colin Firth),所以,故事从此开始透漏出了无法抑制的优雅感。你一定不可以错过!

这是新年后两个月里我看的最好的一本书,真是一个好故事。

这本书讲的是,斯通纳这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有机会去上大学,并在那里受到文学启蒙而改变了一生。但如果你仅仅以为这只是个从底层奋斗到中产阶级的美国励志故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如同全书平静淡定的基调和节奏一样,斯通纳的一生波澜不惊,未经历大起大落,这样的人生更像是普通人写照。

斯通纳通过上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跻身中产阶级之列,并娶了一位美丽且家境殷实的小姐做妻子,随后女儿出生了,又购置了自己的房子,怎么看来他的一切都合乎心意,一帆风顺。然而生活并不容易,很快婚姻不幸,女儿又重复了妻子的孤僻内向,唯一的挚爱也离他而去。

他不是一位好丈夫,他没有让妻子感到幸福,当他发现婚姻的失败之后,除了体贴和顺从妻子的一切,剩下的是有逃避。

他不是一位好父亲,眼睁睁看着女儿在妻子的桎梏下并不快乐的成长,他却并未制止。

他也不是一位好爱人,他幸运的找到了此生唯一的挚爱,却又不肯放弃那段明明已经失败的婚姻。

幸好人生除了爱情,亲情之外还有爱好,还有工作,十九岁的他从莎士比亚的诗句中受到启蒙,从此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并对此热爱一生。

他是个好老师,如同他大学老师慧眼识中的那样,他太适"rest":"合做一个老师了。他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录取一个靠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学生,不惜得罪自己的同事,甚至搭进了自己的前程。他不理上司的反对自行改用教材, 他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倔强的守护着大学这座庇护所。<br /><br /> 他是个好学者,在所有人都狂热的投身战争时,他在众人的鄙视中坚持自己的选择,继续埋头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在生活中一切都不如意的时候他可以转身投入另一个世界,安静,满足的去探索,需找。<br /><br /> 他的一生未显著的成就,却也不曾堕落,迷失,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充实坦荡的活过。"

喜欢斯通纳(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网络小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