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发布时间: 2017-04-10 10:18:30 作者: rapoo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内容简介: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海报:

网友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的评论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书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作者的叙述也如同沈从文的风格,平稳,平铺,平静,着重于呈现沈老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比较去年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此书更加稳健和内敛,更接近主人公的性格。应该算是近期的一本好书,所有喜欢沈老的读者都会喜欢它。

张新颖积淀十年,沈从文半生得释。

感慨万端,进而思考:一个人如何在新的社会大潮中生存,是需要大智慧。固守传统,固然值得欣赏;随波逐流,也有不得已处。人生道路,原无定法。尊敬那些坚守人格底线、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鄙视哗众取宠、投机钻营者。

前几年张新颖出了一本书,叫作《无能文学的力量》,化用的是摇滚大哥崔健的《无能的力量》这个名字。
书里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联……”
沈从文总是对一种“正确的模式”之外的东西感兴趣,找到与时代大潮不太一样的东西。多少年过去了,“强大的时代衰退了,弱小的个人站立起来”。“正确模式”已消融,“时代大潮”已平息,反而是像沈从文这样“无能”的人留下的文字、思考、故事,永远感动着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通过沉静的过滤,转化为审美的艺术的形态表达出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本书装帧设计、版本、内容均一流。无可挑剔。广西师范大学彰显一哥风范。不知今后能否继续?
2、买书这么多年,今年亚马逊图书涨的特别快,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希望价格高了,质量也能更好。
3、一本书的价值,核心还在于版权和作者。关注版权,多出新品。一声叹息啊

沈从文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和学者,他的人生也充满故事,此书从他发疯——被生活撕碎开始讲起,讲他在新时代的冲刷之下如何自救,如何安身立命,最特别之处是着重重塑他的内心精神世界,以此反射出大起大落的时代中大起大落的个人命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三十年的滚滚浊流中,沈从文还算幸运的,放弃文学(小说),从事杂文物研究,心清如水,尽可能避免了历次“思想清算运动”和文字狱运动,明哲保身乎?天命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作协会员,沈从文在时势反复无常的五六十年代也还算平静,即使在1959年—1961年的大饥荒年代,也能经常被安排外出考察视察和一定时间的休养(P152、162等叙述)。文革开始后,即使作者也说“沈从文的遭遇,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动乱开始的岁月,还不是最悲惨的”(P200)对沈从文先生是幸甚!可那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被肆意摧残践踏,三十年的文化沙漠!!谁之责任??一个民族的耻辱,可到如今还是没有谁为之承担责任而遭到历史的审判和谴责!!
在一九八八年四月沈从文生命的最后时刻致凌宇的信中,无意中给自己后半生的命运进行了总结:“你只知道自己,全不明白外面事情之复杂。你全不明白我一生,都不想出名,我才能在风雨飘摇中,活到如今,不至于倒下。”读之令人伤感,也是沈从文先生对极权统治肆意践踏人权的无声谴责!!正如作者张新颖在后记中所说“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不过总会有那么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rest":"也是力量,…,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但愿悲剧不再重演,可谁能保证呢??<br />P250记载了一个治疗高血压的偏方:“每天中晚各吃二十枚蚕蛹,来降低血压。这个方法出乎意料地见效”,沈从文先生坚持了数年,效果不错,抄录下来,给有患高血压的书友们提供参考,不过是否有效,视各人身体情况,如无效果,作者概不负责,切记!切记!!"

1、书内容很好,用沈从文的话来写沈从文的心路,看完后,回答了内心的一大困惑:为什么他会这样?沈从文走上文物道路,当中挣扎过,但重归文学都以失败告终,失败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他这样的文学,在这样的大时代中他是“浮末渣滓”(文革初沈从文自谓)。在个人和时代的斗争中,沈从文选择放弃本我,重塑一个我,他甚至可以在博物馆当一个讲解员,这是他和过去决裂的表征,一般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早就精神崩溃,他把自己流放,不以为苦,而且到最后他自己也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新我”,到了晚年他对文物的兴趣已经完全超越文学,文学书法都是闲情雅寄,文物历史方可安生立命。在与时代的斗争中,他妥协,他改变,但他有一样东西不曾变,对真善美的忘我追求。他有着一种历史使命感,这种感觉随着他年老越来越迫切,他汲汲于保存文化遗产,无私培养青年学者,都是明证。
但看完后还是感觉略显凌乱,甚至有些地方沦为沈从文资料编年。
2、kindle版的排版没法看下去,正文,引文乱成一团。而且涉及“王?”先生的地方,都只剩一个王字。想看这本书的人还是去买纸质版吧。

喜欢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