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老人与海(英文版)(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

发布时间: 2017-04-18 10:06:42 作者: rapoo

老人与海(英文版)(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是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20世纪最出色的文学家和文体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市一个白人中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虔诚的宗教信仰、勤奋工作、强健体魄和个人意志的价值观念深深影响了他。海明威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热爱户外运动,教会了海明威打猎和钓鱼,这些爱好伴随了海明威一生;母亲爱好文艺,指导海明威学习演奏钢琴和绘画。高中毕业以后,十七岁的他在《堪萨斯星报》做见习记者,新闻写作训练使他掌握了一种明晰简洁的风格。一战爆发后,海明威作为一个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来到欧洲战场,他亲眼目睹死亡和残酷,自己也被弹片打伤双腿。住院期间,海明威爱上了美国护士艾格尼丝·冯·库若斯基,但两人并未成婚,这段经历构成了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29)的创作背景。
  海明威于1926年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这部小说成功地刻画出战后一代饱经创伤和信念幻灭的青年形象,他们在迷惘和悲观中得过且过,追求感官享受。美国作家斯泰因在小说扉页的题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为海明威笔下的角色定义了他们的人生。
  海明威共结过四次婚。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理查逊在巴黎居住,很快也成为旅欧美国作家圈的一员,结识了舍伍德·安德森、葛楚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作家。身处巴黎浓郁的文艺氛围,海明威的创作日渐丰厚。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风景在海明威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A Movable Feast, 1964)中留下浪漫的侧影。海明威对运动的爱好有增无减,1933至1934年在非洲的长途狩猎之旅为《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in Africa, 1935)一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海明威又踏上征途,这次是作为记者。内战的经验催生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二战期间海明威曾访问中国,以记者的身份记录他的见闻。二战结束后,海明威在古巴安家,他又迷上深海打渔,并同当地的渔夫结下友情。这段生活也奠定了小说《老人与海》的成功,小说中老人的原型是一位名叫格雷戈里·奥富恩斯特的古巴渔民,他曾在海明威的渔船上担任大副。海明威于1954年以他精湛的叙事艺术及对同时代作品风格的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特别提到《老人与海》这部佳作,但他因身体欠佳而未能出席颁奖典礼。1961年7月2日,创作力衰减并患有抑郁症的海明威用一把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人与海》描写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为了打破自己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噩运,告别自己的忘年小友马诺林,独自远航到杳无人迹的深海。他终于收获了大鱼,而且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大马林鱼,巨大、强健、完美、有力,它被鱼枪刺中后,反倒拖着老人的小船,向更遥远的海域游去。双手受伤、疲惫不堪的老人坚守船头,和大鱼僵持不下,最终捕获了大鱼。但考验还没有结束,一群嗜血的鲨鱼循味而至,撕扯吞食大鱼的身体,老人顽强地抗衡,但势单力薄,大鱼被吃得只剩一副长长的骨架。这时的老人已经在海上漂泊了两天一夜,他带着一架白森森的鱼骨,无功而返。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中典型的“硬汉”式主人公,这类主人公身上凝聚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在海明威的字典里,硬汉风度意味着孤独的个体在遭遇绝境中的巨大压力和考验时,依然能保持优雅从容的姿态,不放弃,不屈服,不言败;用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话来概括就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另一方面,这个孤独的斗士也是一个信仰幻灭的斗士,这里的信仰指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圣地亚哥明言自己不信上帝,他只依靠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自我,但肉体毕竟脆弱,精神也会涣散;在最绝望的时刻,深陷困境的他也不由得念起祈祷文,祈求圣母让大鱼死去,自己好得解脱。考虑到海明威写作的时代背景,大战之后满目疮痍的荒原之中,信仰幻灭的个体无所依傍,然而只能直视荒凉和枯瘠的人生,凭勇气和毅力顽强地生存下去;圣地亚哥这个角色凸显的意义即在于此,他的伟大和悲凉也在于此。
  从文体风格来看,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用白描式的手法描述人物行为,呈现对话,勾勒风景,看似平淡,却能紧紧抓住读者,这也要归功于海明威对语言节奏出色的掌控能力。他善于使用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少而有效的形容词与副词,句式则简短有力。这种风格是他一向刻意追求的所谓“冰山现象”,海明威自己曾说过:冰山之所以看起来那么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上。换言之,写作中用省略法将不必要的枝蔓细节刨去,只留下最富有暗示性的语言和场景,这就是海明威的做法。
  《老人与海》被海明威视为他这一辈子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1952年9月先于《生活》周刊全文刊出,大获业界好评,深受读者青睐,海明威凭此书获得1953年的普利策奖,随后也主要因它的成就而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被译成几十种外文出版,一直跻身于20世纪现代小说佳作的榜单。朴素的手法和丰富的寓意,使它成为无数作家写作的榜样。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1955年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的,译者为作家张爱玲。在中国大陆,第一个译本出现于1957年,译者为海观。该译本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87年,吴劳、赵少伟、李锡胤和吴钧燮都重译了《老人与海》,均为佳品。专门研究海明威的董衡巽也翻译过此书。20世纪90年代后的译文版本也不少。目前值得推荐的译本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海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吴劳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赵少伟译。
  本书在注释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语言方面注释生词(四级大纲词汇以上)、短语和成语、复杂句、精彩句(常为人引用的名句)、意义费解的句子;文化知识方面注释人名、地名、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厘清困惑,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网友对老人与海(英文版)(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的评论

这本书之前就买过,整体感觉很好。这本书送给高中生也是很好的,因为里面的词汇量并不大,更重要的是不同年龄段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因为是送人的当然希望包装好,可是送来的时候,有一本没有外层包装纸,另有一本里面红线书签居然跑出来了,所以只能给四星。希望卖家能在确保包装完整性上多下些功夫。

书的质量好,就是太薄了

本来以为注释版有翻译,结果仅仅只是有注释而已。。。没有翻译,不过全英文也不错,原版本来也是英文的,也有利于学习英文。

本书排版很好。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十分方便。书页方便翻看,行与行之间距离合理,足够做笔记。海明威的代表作,文字简练,让初学者可以少些生字的阻碍,更关注句子的构成与中心思想的理解。

原版的读起来就是爽,里面重要的和难点都有所注释,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比中文版的不知道要号多少倍,书的装订也很不错,薄薄的,看起来很舒服

书的纸张质量不错,但是书皮被为硬胶纸却略显单薄。排版太差,很多地方行间距挺开的,有的地方密集,中文内容更加明显,几乎全贴在一起。

封面很硬,书打开后没法平铺在桌子上,本来想选本阅读方便的书来着,但这本书真是不敢翻阅啊,生怕从中间断掉。

装帧很好。很久以前看过中文的,收本全英的来看看。

空白地方太少,做笔记很不好做的。

以前看过中文版的,这次买个英文的

喜欢老人与海(英文版)(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世界名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