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叫他爷爷

发布时间: 2017-04-22 09:52:20 作者: rapoo

我叫他,爷爷

许知远撰序推介
台湾重量级新闻人王健壮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2013台北书展大奖

本书是王健壮于《中国时报》“三少四壮集”专栏回忆父亲的文章集结。
方正不苟言笑的父亲,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段从对日抗战到国共内战、历史中一个微小军人的亲身见证却从来不曾在父子之间交谈过,平凡的存在彷彿不存在。直到孩子出生,父亲升格为爷爷,两代人的疏离才逐渐化解。
父亲去世十二年后,王健壮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从一小块一小块的记忆碎片中,拼贴出父亲一生的图像;五十篇故事,穿梭时空,寻寻觅觅,最终所得,仍只是一幅残缺未全的寻父图,以及,一部人子忏悔录。

德儿出生那天,我从医院打电话给我父亲:“老爸,你当爷爷了!”一个月后,他只带了一个行军袋,里面塞了一床棉被和几件衣服,搭火车到台中住进我租的一间透天厝里,开始扮演他一生最快乐的一个角色:爷爷;但他这个角色只扮演了十八年,太短了。
——王健壮

网友对我叫他,爷爷的评论

筷子兄弟有一种颇为感人的歌,叫做《父亲》,每次和朋友们去KTV,总有人要扯着嗓子吼这首歌,往往在刚听到开头的时候,我就会打开包厢们,去趟卫生间或者只是随便转一圈再回来。
 
初看很疑惑,名义是父亲,为何会用爷爷来称呼。看完此书,才知晓作者之用意。
王老在这本名为《我叫他,爷爷》的书中第一节说到,在他的父亲去世整整十二年后,才有勇气打开父亲留下的手提包,开始一点点检阅他的父亲过去一生的足迹,开始叙说自己对于父亲那埋藏多年的爱与想念。

  
   作者的父亲出生在小镇是荷锄一生的地主之子,本是“家祖耕读为业”却跨过铁桥,一步一步穿省越县跋山涉水成了荷枪军人。十年之后重返故里,老家虽劫后犹存,却也被战火毁容拆骨,靠祖荫庇护找了个教书活,以为可以平淡度日,再也听不到枪炮声呼啸而过,也不必在黑夜中亡命行军。然世事无常,以国民革命军上尉军官退伍归乡的父亲成为了新四军的追捕对象。为了逃离共产党他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去到台湾。从此不曾回过祖国大陆。
  
   “我半生宛若失语的父亲,在的时候仿佛并不存在,而他就像家中的空气,或站或坐,多是无言,也像家中任何一件摆设,走过去,可以不碰到他。”这是作者对自己父亲的印象。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作者一直以为是父亲的性格使然,直到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的父亲只是一个孤独"rest":"的人。而这孤独多是因为战争所导致的。参加过战争的父亲,经受过几万里路的颠沛流离,见证过多少人的生离死别,才将那热血青年变成了如今的淡然内敛。早夭的兄长,好像带走了父亲部分生命,虽然他依然还有六个子女,但他的父亲角色却始终很淡也很远。他跟余下的兄弟孩子之间好似总隔着一层难以言说的什么东西。<br />  <br />   年轻时,作者对父亲的沉默与孤僻茫然无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后来每次面对父亲的莫可言喻的沉默,却时常感到锥心之痛,因为成年以后,作者才体会,父亲的沉默是因为他相当的不快乐。而作者对于那么多年不快乐的父亲竟然一无所觉也一无所知。<br />  <br />   好在,父亲也许不是一个快乐的父亲,但却得以成为一个快乐的爷爷。<br />  <br />   作者的儿子德儿从出生之日起诸般琐事便由父亲一手包办,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父亲将很多的习惯潜移默化的转嫁到了孙子的身上。比如德儿至今不爱吃鱼怕刺,因为爷爷常年喂他吃鱼时早把鱼刺处理掉了,他至今爱吃苹果,因为爷爷当年每天都帮他剥切苹果等,作者总是能在儿子的身上找到父亲的影子。通过儿子,作者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四十四年父子情,他叫了二十六年老爸,此后十八年他称呼父亲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最爱听到的一种称呼。<br />  <br />   隔代的爷孙情比父子情,更亲也更浓。<br />  <br />   在作者的笔下,我读到了一位深受战争洗礼而离乡背井孤苦终老的内敛老人,也读到了对父亲满怀愧疚深深自责的悔恨儿子,八十而逝,四十载都成断肠史。如今也只能在文字的牵引下,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尝试留住那个在生命中永远离去的身影。"

太贵了,那钱我还没信疼够呢,内容却是更让人失望。唉……

与父亲之间的沉默也许真的得靠第三代来打破。除了亲情,还能看到父辈们波折坎坷的一生。

喜欢封面,整本书很美。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绝对恶劣,翻阅时有刺鼻的气味,绝对影响阅读的愉悦感受,为了体现对作者与读者尊重,强烈要求召回,并给予赔偿!!!!!!!!!!!!!!!!!!!!!!!!

喜欢我叫他,爷爷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