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对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的评论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冯友兰,汤用彤,王瑶, 周培源,马寅初...虽然我没有亲历50年代的种种运动,仅仅是父母偶尔的回忆让我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但透过这本书,透过档案材料中的各种记录的真实再现,你会发现没有约束的权利有多么可怕,一个让人发狂的年代不仅仅是红卫兵,大字报,更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无奈,惶恐不安。
这本书值得收藏,时时翻阅,提醒自己,人要凭良心说话,人要有底线,社会需要思想,优秀的体制才能让思想和良知生存。
打着改造的旗号,其实是让你投降,向权力投降,向权力交出你的思维。好可怜的知识分子!
关于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课题,我思考了许久。但一直受制于学力,迟迟没有落笔。当然,我准备写一篇大文章。现在看来,陈先生的做法是值得我学习的--通过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挖掘,达到其标本展示的意义。如此一来知识分子在那场大的历史变革中的遭遇就一清二楚了。对这群知识人炼狱般的改造,实际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对思想的肃整,后果是民族整体素质的急剧下滑----
陈徒手是一个在档案馆浸淫数十年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在历史档案中寻找证据,用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的既真实可信,又非常可读的佳作!
形势决定内容,标题有吸引力,也很简洁,但是内容的深度和所思都没有标题好。
完全基于档案史料,分析不多,只让史料说话。较之许多带有煽情风格的反思著作,我更喜欢这种书写。故国人民有所思?其实今国人民才当思!
摘邵燕祥为此书做的序:“我们习惯称为极左的路线或政策,都有其深远的根源,而体现在文化领域,其特点是反智、反文化。反智、反文化,必然把反对的矛头指向智力(脑力劳动和它的知识成果)和文化(历代物质和精神劳动成果的统系)的载体——也就是当代的知识人、文化人。……从制度的(包括政策、路线)和人性的(包括道德、良知)层面深入探讨下去,就不是一句‘极左’、一句‘无知’可以了得的了。”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的反右风暴中,全国一流教授处于思想运动中心,一片肃杀,过程惨烈,结局总有令人料想不到的散淡、荒唐。当年的会议简报,充斥大量带有固执偏见、私人恩怨的政治术语东西,再加上欲置人于死地的决战意味,实际上是极为劣质、说尽空话、伤人到底的斗争游戏言语,五十多年后像我们这样无关系的后人读起来都感到十足的苦恼、无味。细细回想一遍,能煎熬着扛过那样几十年的暗淡岁月,大师们确实不易。假如时光倒流,我们这群人放置在这本书中的时代环境中,我们又能表现得怎么样呢?
才收到书,还未来得及细读,随便浏览了下,已被内容所吸引,可书中第103页、109页、111页、117页等四个页面都是残页,都只有1/4或1/5的残页,根本无法阅读。一向很服膺三联的图书,这次有些诧异。
不知该如何处理,希望有人过问。谢谢!
五十年代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对现在的知识分子影响还存在,使得他们失去独立性,依附于政治,再加上现代的金钱,独立于权势金钱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的改造
真实反映建国后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遭遇,用大量事实来阐述真相,值得一读。当然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喜欢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