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最后的耍猴人

发布时间: 2017-05-23 10:09:22 作者: rapoo

最后的耍猴人

内容简介
《最后的耍猴人》是知名人文纪实摄影师马宏杰继《西部招妻》后最新的图书作品,全新的视角,更为广域的跟拍,记录了“耍猴”这一民间艺术在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以“耍猴”这门才艺为生的一群民间艺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图文并茂,真实、深切、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民间中国。
编辑推荐
《最后的耍猴人》由柴静、杨锦麟作序推荐。CCTV 凤凰卫视专题报道;《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12年跟拍记录。一部长篇人文纪实摄影力作,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作者简介
马宏杰,《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摄影师,1963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3年开始摄影,做过工人、记者,2004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近30年来,作品持续记录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生存状况,展现扎根于中国乡土的人物故事、风景民俗。拍有《西部招妻》《江湖耍猴人》《唐三彩的故乡》《割漆人》《朱仙镇木板年画》《采石场》《家当》等二十多组专题图片。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比赛优秀奖”。《家当》参加意大利国际摄影节,并在英国SESAME画廊、瑞士Oriental Vis Art画廊及丹麦、挪威等地展出。
本书部分图文曾刊于《读库》,凤凰卫视曾跟随作者镜头制作专题片。

网友对最后的耍猴人的评论

看完之后忍不住评论一下,这本书写的真心不错,作者马宏单单跟拍耍猴人就逾十年之久,光是这一点就很让人佩服。这本书的内容虽说有些短,但是文章朴实的语言以及那种纪实性的叙事手法,却将耍猴人扒火车外出耍猴的艰辛描述的非常到位。文章的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结局,不知道最后耍猴人在法律不公正的审判面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祝他们好运,说实在话,倘若不是媒体朋友的帮助,他们这些社会底层无权无势的人可能早已被那些把法律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定了罪,憨厚朴实的耍猴人凭借自己的付出艰苦地生活着,到头来却还要遭受执法人员的欺辱,可悲可叹呢!
原本我一直以为这些猴子是被耍猴人虐待的,看完书才知道自己不完全正确,猴子不只是耍猴人赚钱的工作,在长年累月的朝夕相处后更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每次外出耍猴,在吃饭时耍猴人都要先给猴子盛饭,赶路时猴子累了猴主人也要背着它,到书的最后,当几个被从看守所放出来的耍猴人去动物园找自己的猴子时,看到的却是已经莫名死去、在冰柜里被冻僵的猴子的尸体,猴主人抱着猴子痛苦的画面让我内心不由得为之一颤。。。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刚接触到这些图片,是无意间在网页上看到的,相对来说,平凡底层人的生活更容易比那些明星大官光鲜亮丽的生活引起共鸣,内容真实,题材沉重,大家都是出来讨个生活,但并没有低人一等,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很感动,说老爷爷你这一辈子给多少人快乐呀~!(大意是这样)相对哗然取众的序言,以及内容,这本书的图片与文字更让人觉得震撼~!

耍猴人和小猴子的故事很暖心, 他们之间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一起走南闯北的赚钱。他们之间又是亲人的关系,猴子是小孩子,耍猴人是家长,偶尔双方还会闹脾气。他们之间有种物种之间难得的公平感,人类不再高高在上,猴子并非只是赚钱的道具。猴子生老病死,耍猴人感同身受,那种亲情,让人心软让人落泪。
  
同时推荐马宏杰老师的《西部招妻》,也是难得的真实作品。

各种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夸张不实内容,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什么叫真实

猴年将至,看完今年的第一本书。恰逢前段时间两岸小年轻在fb上的表情大战,看完这本书感触颇多。如果说港台因为地域狭窄,年轻人们失去了对广袤时空上,文明与社会演化复杂多样性更直观的理解机会,那么大陆青年恰恰是因为生活在各自断层中,习惯了庞大的社会机制下各层次间巨大的差异性,而选择性的忽视了对这种差异性更深层次认识的探查动力。结果当然是殊途同归,彼此捍卫着自认正确的价值观与真理,以戏谑的方式对抗、拒绝加深了解,进而失去了真正相互理解和解的机会。
这件情况同样反应在近年来诸如“拦车救狗”“抗议狗肉节”等诸多社会事件中,不深入了解,就依照自己的价值观,高举道德与人性的大旗,去评价甚至干涉一个社会群体的行为,通过非理智的行动方式,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拒绝对话和讨论,甚至不对自身言行的后续影响负责,这绝对不是一种可取的行为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自身以只想“知道为什么”作为出发点,带着旁观者的冷静,亲历者的真实,以及社会人的悲悯,来诠释他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看似平常的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态度与想法,才是建设一个理性,对话,沟通的良性社会机制的起点——让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各个利益群体都能出来发声,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生活的落脚点,让各个人群建立起可以对话的方式,而非活在自己狭窄的认知空间中,这才是人文,人性最根本的追求。

在网上搜别的书,看到马宏杰的那本《西部招妻》,又顺着网站根据搜索历史推荐,看到了这本《最后的耍猴人》。每一种职业,都有特有的标准和要求,有特有的职业道德,有特有的职业幸福感,更有不为人知的委屈。每个人,看自己之外的人和事,看其他的工作行业,甚至都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先入为主,对收益和福利既羡慕又鄙视,对辛苦很不屑也不愿意相信。要是这些人,挪动脚步换个角度,看看眼睛直视那一面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或许才会更加的包容理解,更加信任。没有调查,没有深入,就真的只是片面之词。十余年拿着相机,跟着那些耍猴人扒火车睡马路,走南闯北,只为了留下真实和本真。原来小时候看到的只有猴子表演时候的兴奋,却不知道耍猴人的生活的艰辛和感情的保守。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文字,和毫不做作的照片,直白的展示在看到这本书的人眼前,是非曲直浓淡喜哀,在每个看书人的心里。或许以后很多传统的行业手艺工作,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之下,面临消失殆尽,至少我们还曾经看到过。

喜欢最后的耍猴人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