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对天国之秋 (甲骨文丛书)的评论
买之前看见读书群推荐,纠结买此版还是入手台湾版,怕删节外加翻译不好。这本书直接使用了台版翻译,而且无删减,所以入手了。看之前先借给了表弟,他说很好看。于是立马阅读。
看完的感想:很不错。
史料新颖,大量使用的是外交官、传教士的资料,国内只怕做不到这点吧,当你看见全书500多页,正文400页,其他都是参考书籍的注解,你还有什么理由抗拒这本认真的书。
观点比较中立,无须硬分清正义还是邪恶,谁对谁错,下定论。站在世界的局面上,大英帝国的利益方面,英国当时在这场战争中的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让它卷入这么深,甚至影响了棋局。天哪,我从来不知道英国参与了这么多,反正我看国内的书从没知道这些。
如果为了刷新你饱受国内教科书浸淫所养成的三观,值得一看。
综上,翻译问题解决,无删节,资料新颖,靠谱写作,视角新颖。来吧,来看吧。
上月.网购三本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粗略随机翻了翻,浅谈以下心得.
一是美国裴士锋所著:天国之秋.从外国人的角度客观的评述了太平天国,特别是详述了英法美等国为了本国利益最大化,而在不同时期对天国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另外面目的天国.
二是由蒋介石下令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太平天国卷,详细客观分析论证了天国历次战争的得和失,
三是由国内史家罗尔刚编写的太平天国史,计四大本,二千七百多页.分为总论和人物传记
,由于罗先生从小受到洗脑教育,著史服务于政治,对天国倍加崇尚赞扬.立论偏颇到荒谬的地步.
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天京事变前英法等 国奉行中立,且清政府和天国都竭力巴结英法等 国,只是天国开始走下坡路时英法才暗中协助满清,英王在会攻武汉时,听说有外国人,而停止进军,坐失战机,何来反侵略之有.
洪建都天京后,多年未出宫门,宫内坐六十四抬大桥,作了大量的限制'摧残压迫宫妃的丘八诗,建立了比清更加残暴无人性的封建政权,这就是天国的反封建吗?这些罗先生都一笔带过.
把天京之变归为两种矛盾,一是洪杨内部矛盾,再就是洪杨和韦之间的敌我矛盾,把洪杨归为农民阶级,而韦是混进农民运动的阶级异己分子.既地主分子.观点仍停留在"rest":"文化大革命之时.<br /> 在曾国藩名字前必寇以反革命大头子几个字,天国字后必加革命运动,反帝,反封建,阶级斗争,革命干部,革命群众,等文革式词语充斥始终.令人泛胃,<br /> 所谓 天国之天朝天亩制度只是一个号召农民拥护的大画饼,根本就没有也不会落实,<br /> 为何当今天朝如此推崇天国?实乃同根同命,洪毛都 是落魄书生,都利用西方之宗教邪说,一个许天下皆兄弟姐妹,实行天朝天亩,一个许以民主自由,平等,打土豪,分田地,都给农民画了个天大的饼,都用其欺骗宣传诱骗农民入伍,都利用外国势力取得政权,建国后都食言,建立了比前朝更加封建独裁的政权,<br /> 历史为政治服务,天朝在这方面做的早已驾轻就熟,当年为配合文化大革命抓叛徒,伪造历史,写出了忠王不忠的考证文章,,可见历史是可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为史家,最起码的是秉笔直书,多些事实资料,少些政治评论.更不可为当代政治服务,天朝所谓的史家,学者,不是洗脑至残之徙,既是剔骨剩肉之物.所以天朝无史家.天朝无真史,"
对于多数大陆出生长大的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要么是官方正史提到的被镇压的农民起义 要么是近年被湖南籍小说家塑造的被私人武装平息的大规模叛乱 很少有一本书象 Stephen Platt的 “天国之秋”这样以大量的一手文献为基础 从当时英中关系的角度切入 抽丝剥茧地从宗教冲突,民族战争和国际贸易角度理顺了太平内战,满清,第二次鸦片战争,南北战争之间的关系,把这场导致七千万人死亡,可能是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内在线索说清楚了。 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论点鲜明,论据可信,论证有力,绝对是大家之作,爱好近代史者不可错过此书。 关于后人该当如何评价?套用书中一句伊藤博文1909年对记者说的话“...几乎毋庸置疑的是,太平叛乱发生时,满清已是山穷水尽,而戈登及其′常胜军‘阻止它遭推翻,进而阻挡了一个正常,有益的自然过程。自那以后满清的所作所为,无一证明他们值得一救。满清根本不值得救。而等到满清垮台,由于垮台是必然且不久后就会发生,动荡将更为暴烈,而且会拖得更久,因为那被延迟太久,老早就该发生” 是为记。
天国之秋之后,会对洪仁,曾国藩,bruce,ward,gordon,李秀成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作者全书基本未提到太平天国内部的残酷斗争,而是从满清以及英国两方面检讨太平天国的失败。一方面,曾国藩的湘军对满清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曾国藩在军事上一直被太平军压制,安庆之围后才有所好转,同时捻军,穆斯林叛乱仍在肆虐,再加上咸丰帝死掉,慈禧又接着搞了个清洗活动,清朝实际已经破产,如此局势的清王朝是根本无法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下去的。于是便有了第二个原因,英国的干预。英国在华的人员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大致在两个极端,一方面传教士视其为未来中国的希望,另一方面美国内战爆发,英国贸易额锐减,此种情形下bruce等官方人员则向英国政府传递太平军极度野蛮的信号,并最终导致英国的中立政策实际上破产,进而倒向满清。
就英国的军事作用方面,主要并不体现在进攻上,而是防守。英国占据着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城市,在太平军尽量避免与国外势力冲突的宗旨下,导致上海宁波等战略要地其根本无法占领,甚至有大军开到,见洋人不同意攻打,悻悻而归的情况发生。这就使得太平军相当被动。
最后,检讨英国以及美国的形象,可以发现,从近代有接触以来,恭亲王,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的记载可看出,他们一致认为英国人较狡猾奸诈,不可放心与其合作;美国人耿直,可与其有实质的合作。可以说,美国人行事讲诚信,有较多"rest":"理想主义成分,英国人则狡猾不太有底线,也不怪他们说得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话。<br />那么bruce为什么要罔顾事实大肆宣传太平军的“残暴”便可以理解了,在他的眼里,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华贸易在满清治下基本可以保持稳定,而换成太平军统治则没有办法预料(纵使太平军给了他许多承诺)。从bruce的性格来看,在美国爆发内战的情况下,他一定不会冒这个险的。"
喜欢天国之秋 (甲骨文丛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