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对解密的评论
如题,我认为《解密》是麦家最好的小说,
对麦家来说,《解密》竖起的标杆已经不可超越;
或许是不恰当的比喻,如同路遥的《人生》,也是不可超越,
后来获奖的《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做了超越的尝试,
但是,还是未能如愿。不知道,这对作家是幸还是不幸??
我先是读了《解密》,按《解密》的指引,读了《暗算》,都是老版本。
还读了《风声》,这时候,麦家已经开始出名了,或者,比较出名了。开始有舆论酝酿茅盾文学奖了。
麦家获奖了,是因为《暗算》。我一直认为,这是评委会为了补偿错过《解密》的过失。这个奖是表面是授给《暗算》,实际是授给作者麦家,由此传递到已经错过评审时间段的《解密》。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历史上,似乎补上了这个洞。
在《解密》里,那种氤氲着的、弥漫着的、无处不在的“气”,飘飘渺渺,涵盖一切统摄一切。这是作者麦家的心劲,小说的每一个字,似乎不是作者“写”在纸上的,而是“刻”在石上;他似乎不是在刻一个字,而是把这个字作为一件作品细细把玩着意雕刻,不是浮雕,是圆雕,是透雕... ...
后来的《暗算》,气是很散,这里一条,那里一缕,没有整体,不成气候。当然,能感觉到作者麦家在用心着意地聚拢合围,但是仍然是散的,跟《解密》比,天上地下,根本放不到"rest":"一块儿,只是《解密》的余响...再后来的《风声》等,就不用提了...<br /><br />麦家的那股子精血已经全部倾注到《解密》了... ..."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一直让我在虚幻和真实中徘徊,这样的风格后来也延续到作者的其他几部小说里,但是这一部无疑是最好的。若说真假我们总能找出若干理由来证明,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就是真实的。要怎样的智慧和心血才能够刻画出如此惊心动魄,却没有硝烟的斗争。这种斗争表面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更是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斗争,残酷而现实。解密其实就是寻找自己,“梦是人的魔鬼”,梦是密码的钥匙,梦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谁能解开梦的密码,谁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其实从头到尾都在寻找,寻找真实的自己太艰难了,因为他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结合,谁能改变过去,控制未知?唯一只能活在当下,但他无疑早被过去控制,你无力改变,但你有可能改变将来,这取决于你是否真实的活在当下,每一步都是艰险的,如履薄冰,因为世俗的天才与疯子就在这层薄冰的上下。书的最后一篇“容金珍笔记本”麦家说可读可不读,我所理解的是如果你没有认真地看过前面的就直接读这篇,那还是不要读了吧,因为你无法理解。如果你看过前面而不读这一篇那就可惜了,这一篇是我最喜欢的,通过笔记,你才能稍稍感受到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什么天才所应该有的气息,尽管少的可怜。读了这一篇使我更加心疼,心疼容金珍也心疼作者,白岩松曾说过“读书不是读别人而是读自己”,对于用心写书的作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写书不是写别人,写的也是自己呀,用“呕心沥血”来形容这样的作者恐怕也不为过吧!
kindle电子版中错字好多,估计用五笔打的。
听说入选老外的某书库。第一次读麦家的书,读完了真是无爱。声名在外导致期望太高,以致失望越大,也不完全如此。总体感觉混乱,文章夹杂叙述、回忆录、心理描写,平白地描写了人的一生及功绩,但毫无精彩的亮点可言。
麦家在书中想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容金真的故事。其传奇性让我很怀疑它的真实性,尽管作者在花了不少篇幅强调它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容金真作为一个天才,距离我们这些常人是有点遥远。前五篇我们都像在看一个传奇故事,与我们距离太远。我却认为外篇才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尽管作者让我们可以可以略过这一篇。它让一个天才变成一个像你我一样的凡人,那飘渺,朦胧的日记更让我们为一个天才的爱而感动。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每个人,包括天才,也一定会被爱所困扰过。因为我们都是人。
2005年一部《暗算》横空出世,出了记住跌宕的剧情,男主角柳云龙之外,还记住了麦家,还特别买了书来看,这类事情一般有迹可循。由小说改编成电影或是电视剧的,但凡能看得上眼,原著都不至于太差,但若有电视剧或者电影大热后出个书啊续集啊什么的一般就别看了,真真不堪入目。看了这本书后我很确定麦家再这么写下去迟早会完蛋,扒拉不出完整情节的小说,说是回忆录又未免太不考究,麦家和王安忆是一类作者,很会用排式句子营造氛围制造画面感,但比起用词的功力和内涵,王安忆要更胜一筹。麦家和柳云龙一样,昙花一现,江郎才尽,唯一一句甚的我心——从学术开始,以仕途结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毛病之一
喜欢解密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