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技术时代最靠谱的入门级吃货指导手册。大家每天都在问自己吃什么?而从没有关心过这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本书就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
作品简介:
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作者简介: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国家地理》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科普畅销书《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的作者之一,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
最主要的爱好就是,用美食家的舌头品咂出植物学的味道。
目录:
1 味觉和嗅觉的高潮大米:米香是什么香?
竹笋:鲜是竹笋的灵魂
辣椒:虽辣犹荣,养胃镇痛
苦瓜:不能“去火”,略有风险
鱼腥草:怪味菜也有春天
紫菜:海味和绿的关
糖:甜蜜是终极追求
葱:从来南北大不同
姜:辣嘴暖心
蒜:看我中西通杀
花椒:中国味的脊梁
茶叶:茶之味
香荚兰:香草味儿是复杂的存在
2 有理有据的外貌党
面粉:白与筋道不易兼得
莲藕:白嫩性感的保养法
黄瓜:顶花带刺很厉害吗?
光敏蔬菜:美白和美黑
草莓:工业化时代的娇嫩
山竹:无父母,也不远游
烂水果:吃还是不吃
果皮:可吃可不吃
花青素:溶于水当然可以掉色
3 每种食物都独一无二
米:淀粉、水土和蛋白质
大白菜:最熟悉的未必最了解
马铃薯:餐桌上的变形金刚
绿豆:平平凡凡才是真
辣椒:暴君就是这么火爆
菌菇:很鲜很美,明天见
苹果:天赋异禀难自弃
柑橘:混乱但有爱的大家族
香蕉:身世较复杂,前途有风险
梨:不能分,但可以冻
西瓜:又甜又红又无籽
杏仁:危险挡不住美味
枣:红枣、青枣、黑枣、蜜枣
4 菜情和人情的相对论
植物油:在纯和天然之间
大豆:发芽和转基因有关系吗?
韭菜:有辛又有锌,就是不能壮阳
兰花:天麻和石斛是可以吃的
百合:催心还是催情
荔枝:为什么“火气”大?
板蓝根:从染坊到药房的误会
美食家的植物学辞典
精彩试读:
  科学吃货的味觉  冰清
  美国食品营养硕士,美食专栏作家
  如果详细研究人类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也是一段吃的历史。
  古人为吃饱肚子而奔波,制造了各种用具,学会了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日子越过越好。反过来,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早已保证温饱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填饱肚子,还要吃得精致,吃得营养健康,同时也要吃得明白。
  因为对吃有了要求,关于美食的书也铺天盖地袭来。这些书大多是文学家的感官体验,作者热情地描述着自己吃了什么,怎么好吃,五脏六腑的感触多么美妙,看得我们也跟着流口水。还有琳琅满目的菜谱,会告诉你做菜需要什么调料,菜怎么切,步骤如何,盐放多少,柠檬汁洒几滴,等等。但是这还很不够。
  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日常吃的大米是怎么从野草一样的谷子逐渐演变成今天颗粒饱满的稻穗,为什么有高矮胖瘦那么多种米;也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萝卜和白菜可以差得那么远。这一切都让人好奇。除了美食中的故事外,人们也希望清楚地理解日常餐桌上的食物来源。科普作家云无心的书《吃的真相》系列,从营养和食品加工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不少疑问。而史军这本《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他以丰富的植物学知识为基础,讲述了食物在端上餐桌之前的“艺术人生”。每一种蔬菜水果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各有独特的出生地,会不断迁徙、变异、移民,有着各种复杂的亲缘关系和身体构造。而这些好看的故事来自无数的科学论文和史料。
  我是个对吃非常感兴趣的人。虽然本业是食品科学,但是学无止境,可食用植物是一个很基础、也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所以我一直在追看史军的科普文章。拥有植物学博士学位的他,是诠释这些知识的最佳人选。
  史军在云南昆明读书多年,经常要出野外,走遍西南。那里是中国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有着各种内地不常见的植物品种,可以吃的植物也很多,也包括五彩缤纷的花朵。而他又研究植物学,见识过各种罕见品种。所以在吃和学术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吃过的野味儿和山菌,也许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了,他研究过的很多植物,在野外也日渐稀少。所以,不管是从味觉上,还是从分类学上,他都拥有我们所不能及的丰富经验。
  很幸运,这些记忆和知识,被保存了下来,变成了生动的故事。
网友对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果壳阅读出品)的评论
生物专业的人表示:很喜欢这本书。能了解到很多与自己平时所吃的食物相关的科学知识,能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去选择、享用食物。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是作者语言风趣,读来一点不枯燥。对于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作者让我们能够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有少量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了解这些可以避免不必要盲目的恐慌。每篇文章后还附带一些小窍门,也很涨姿势。插图非常有意思。缺点嘛,定价略高……不过书的质量是很好的。另:果壳阅读这一系列的,还拜读过《肠子、脑子、厨子》,这本书专业术语偏多些,不如史军这本通俗易读,本来科普嘛,普罗大宗能够接受才达到效果:)
果壳网粉丝签到
作者行文幽默,文章读起来很舒服,配的意象化的插图也很好玩。
如果有下一个版本的话,希望能附上文中所提物种的真实照片。
唯一不足就是封面照片的分辨率差了,图片不够清晰。
没有想象中的很多插图,很实在,排版也不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的一本科普读物,也很贴近生活~~
首先这本书的纸质真的很好,值得称赞,书里面的饮食科普知识也是很受用。要是能更具体得说明怎么挑选食材会更好,因为这些植物最后还是要被人们使用,那么怎么选好吃的,怎么烹饪更好,这些问题对读者就挺重要的,不然感觉看得还不够那么点意思,还差点什么的样子。另外要是作者能更明白为另外读者提供最好把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用真实的图片展示出来,这样也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不用再到网上去查找所说的品名是何种外形,外观。
很不错的书。在果壳网上看到的,非常感兴趣的只看了一半就没了。还好,这个网上有卖的。书的内容不错,作者写的很有意思,把科学的东西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以后做菜的时候都会想到~呃,番茄是油溶性的,要用油炒下才会变满锅的红色,黑米的色素溶于水,所以不一定是染色黑米……太有意思了。勾起了对食物的探索欲望。植物太多,内容要是再多点,再写个系列丛书就好了。总之,很值得看的一本去。
兴致勃勃的读着,忽然发现,223页印了两遍,没有233页内容……是装订错误也就不说啥了,正反面都不一样,应该是印刷错误吧!
在北京台“书香北京”节目里看到的介绍,本书作为朋友圈食品安全和养生流言的靶向药还是很好使的,针对常见或者爸妈这种常看朋友圈的“养生专家”,做了非常好的无门槛解释,也适当的做了一定量的科学内容的拓展,即能治病,又能养生,哈哈哈,值得一看,就是内容可以再多些就好了,就目前这些内容感觉没看够啊!
有趣,感同身受,例如举例说蘑菇以前不是那么珍贵,作者是这么说的,食堂打饭的阿姨不会抖一抖在放到饭盆里。我自己买了2本,打算送给朋友一本。也会像身边的人,尤其是身边的吃货推荐
很有意思的书,强烈推荐
挺有意思的书
一直等着盼着
总体来说,还没失望。
但是好像也没想象的好,
锅,好像和锅的关系不大
喜欢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果壳阅读出品)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