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

发布时间: 2017-06-19 10:16:18 作者: rapoo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内容简介: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 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海报:

网友对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的评论

从没读过一本让自己觉得所有人都必须去读或去了解的书。这本书探讨的衰老和死亡的问题,在5年前困扰了我父亲也在3年前困扰了我。在ICU外守护的日夜,更让我理解作者所谓"艰难的谈话"的必要。这谈话不仅是和当事人,更重要的是所有家庭相关人员。虽然现实血淋淋,但环顾四周真不难发现,其实当该放手的信号来临时,是我们的坚持让我们最爱最不舍的人,放弃了"放弃治疗",让他们不仅身体上深受各种以"医学治疗"为名的折磨,心理更是带着因为对我们的不舍和对生命尽头的恐惧匆忙狼狈地离去。其实面对死亡,为了我们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真心要学会放手。推荐了很多人这本书,相信作者会用那一个个故事去引发你的思考,给你另一种好的告别生命的方式。

死亡是一个我们机忌讳的话题,但是当你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收获是巨大的,读完这一本很受启发。另外一起下单了林清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如果说第一本说的是生死的问题,这一本《你心柔软》给我更多是心态的启发,如果去生活,如何用新的角度去看到身边的问题,都是甚好的书。

我们都要经历衰老死亡。而衰老死亡又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人们既不愿提起也不愿对它深入思考。当它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里,我们会惊慌失措,突然发现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衰老死亡是在不久以前。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总是乐观生动,不知疲倦地回答问题,摆平麻烦。一向乐观的妈妈在一次电话里突然传来一种强烈的悲观情绪,然后我们的交流就有了问题。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放下电话我才想起他们已经很老了,衰老死亡对于他们已经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这本书让我对他们的心理有了一点了解。

看过别的一些这方面的书,大都跟宗教有关。大概是面对衰老死亡的人更需要也更容易被宗教救赎。可惜父母和我都是很难被宗教解救的。这一本书完全是用科学的角度来讨论衰老死亡。作者是个医生,讨论的大题目是医学,临终医疗,和养老。但这本书讲的不是科学,而是人性。医学,临终医疗,和养老这些领域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活得更好;只有了解了人性, 才能做得好。

书中有很多的个人故事,真实而深刻。面对衰老死亡,最深最真的人性就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展现出来,不只是那个面对衰老死亡的人,还有他周围的人。已经很久没有流过眼泪了。但这本书里面那种最真实深刻的人性让我多次泪下。

书中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衰老死亡的过程中的心理"rest":"有理性而深刻的讨论,同时也讲了医学作为治病救人的科学在面对衰老死亡时的无奈和局限性。<br /><br />强烈推荐给所有上有年迈父母的人,和所有想对人性有更深刻认识的人。了解了衰老死亡,我们能活得更好。"

老年就是一系列的失去,包括最好的朋友、伴侣、眼睛、骨骼、心脏。。。要淡然的和这些告别,要勇气,要乐观,要现实。。。
这就是这本书的观点。作者回顾了美国老年养老系统和医疗科技的发展,提出因为技术的局限性,老年人有质量的生活是无法满足的。
美国人均GDP在4万美元以上,尚不能满足,我国不足1万,任重而道远呀。所以,必须要自己认识到生命的局限,在最后的时光里,
做到让生命有价值感。
我想,这种价值感就是被人需要,而要做到,就要在不那么老的时候不断学习,学什么都行,医学、健身、书法、声乐、佛教、、、一切让自己愉悦、让生命充实。

刚看到上海业主反对小区建养老院的新闻,称之为“死人院”。除了道德的批判我们更要想想自己和社会怎样应对老年化的到来。《最好的告别》正是面对这一显示。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绝不刻意的煽情,他一边记录父亲的最后一程,一边探查养老与临终的现实,更给出十分有用的建议。可能因为是医生,作者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带给读者,看过全书,几次潸然泪下。但同时,他对于如何选择养老院,如何照顾老人,面临人生终点之时,医生与病人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对话,我们是否要留预嘱,都给予了特别好的建议与示范。

非常值得一读,人生中唯一确认的事情就是我们都会死去,早一点了解衰老与死亡的真相,才能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死亡,是每个人都忌讳的话题,但每个人都逃不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外婆已是肺癌晚期;真正购买的时候已是老人家百年之后了。这段时间的经历,不太好。

医生6月确诊,还有3个多月左右,最晚,撑不过10月。家人决定不告知实情,让外婆基本住在医院疗养。之后这段时间,我一直没感到时间是多么的紧迫,直到中秋节放假的最后一天下午6点,正在外面吃饭的我才接到刚刚病逝的消息。在之后,办完灵堂等流程后的第二天下午4点,送老人家去火化。这段时间给我留下的心灵震撼是极大的:一是火化仅半小时,但推进前推进后的场景只有真正看过的人才知道有多么的令人震撼;二是回首这段时间,作为老人家的孙子,除了每周探望和一点点的红包和水果外,我没多做过其他什么,我很后悔,我总觉得我应该再多做点什么,但没有。

之后我就购买了这本书。这本书更多的是作者的叙事:他父亲的故事,他从医的经历以及与他人交流探讨的内容,然后穿插个人见解和思考。就个人而言,阅读很流畅,没有一般社科书的格式与枯燥无味;作者思考与见解很到位,简洁明了,位置也恰到好处,总令人深思。

内容大致分为两条脉络:一是人老了但依旧身子硬朗;二是疾病缠身而终了。不管哪条脉络,所要说明的都很简单,一是展示衰老病痛与死亡,谁都无法避免与控制,即便确诊前,身子骨再怎么硬朗,该来的始终躲不掉;二是到了那一天。如果是我的话"rest":",我该做什么?<br /><br />最开拓我视野的是后者。作者好的案例不好的案例都说明了,有拼命想活下来但最终被各种疗法折磨的生不如死的,也有懂的放弃最终安详无憾离去的。就如前文中我的外婆,很庆幸,我们遇到了医德很好的医生,他直接告诉我们,“已经扩散了,没必要再放疗化疗。保守治疗让老人家走的好点就可以了”。随后,我外婆本应该白天在医院治疗,晚上回家享受最后一点家的温暖与和亲人的团聚,但很不幸,因为各种原因,老人家一直住在医院,最后在哭闹下才得以回家。不过庆幸的是,最终,老人家宁静的走了,没有太多的痛苦。<br /><br />后来想想,这其中就含有一个问题:老年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我外婆属于弱势群体,以至于她想早点回家的权利都没得到尊重。就如本书所说的,老年人一旦放弃对自己命运决定的权利及能力,会很麻烦。无论是在监狱一样的养老院,还是在医院不能回家。为什么是监狱一样的养老院?因为养老院为了管理方便,会强制要求按时睡觉起床吃饭团体活动,以及为了所谓的安全考虑,限制行为。对于一个糖尿病人而言,只要控制得当并按时吃药,为什么不能适量吃点自己喜欢的甜食?对于一个喜欢安静与独处得人,为什么不能自己一人看书发呆,非要被强迫参加集体活动?我外婆没经济来源,所以她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br /><br />另外本书很重要的两个方面:艰难地谈话和临终关怀,楼下的评价已有很全面的介绍,个人十分亦很赞同楼下的观点,不再赘述。<br /><br />这本书,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相信我,总有令你深思的地方。"

喜欢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