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

发布时间: 2017-06-21 10:12:30 作者: rapoo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网友对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的评论

 心史老师说,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得没错,至少我选择心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对自己有疑问。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前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最后一个有可能。幼儿园本应上大班那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没有学可上,而爸妈都上班,于是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这可能就是“忽略”。我很庆幸父母关系很好,家庭相处融洽,所以我没有变成神经症。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人在家看某个京剧的连环画,看到一个在城墙上防守的将军之类的人自刎,被吓到,愣了好久。可能因为这件事,我从小就对死亡很畏惧,甚至曾大哭着跟爸爸说“我不想死”。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我也是,但现在还没能克服。他还说,在面"rest":"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可能因为我怕死,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br />  我会承担已有的责任,但对于需要争取的东西就会犹豫退缩,尤其是要面试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害怕当众说话是为什么,而且似乎从小学开始,随着年岁增大,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直到高中我有意纠正才稍稍有点好转。如果是因为我父母的社交圈就很窄(因为我爸是个不喜欢社交的人),那为什么小学之前没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卑,并且害怕失败。<br />  其实这是个悖论。照理说高自尊并且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的人,才会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贬低其难度、降低努力来给失败找借口,让自己好受点。而我很不幸的符合上述描述。高中之前,我学习并不算刻苦,每晚十点半之前睡觉绝不熬夜,甚至初三了都还每天看电视看小说,但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我的成绩居然很好。上了高中,这套学习方法显然不再适用,但我的改变仅体现在将睡觉时间推迟到十二点之前,还有由于住读,将看电视换成了每周回家上网。可能是基础较好或运气不错,成绩虽没有初中好但也过得去,偶尔还能一鸣惊人,就如某个无聊测验的结果所说,“段誉”式学习,不刻苦钻研,涉猎广而不深,关键时刻发挥不稳定。其间我对成绩持不太看重的态度,虽然心里还是会着急,但就是不够努力,似乎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努力但得不到好成绩是重大失败,不太努力而得到这种成绩就不那么难受。但我又是一个自卑的人,难道自卑和高自尊能同时存在?<br />  其实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受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但我觉得这不确切,因为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感觉也是多方面的,很难用一个高低维度来说明。比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但不太能接受个人不足之处,那么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各个维度可以加权吗?至今没人能回答。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区别只在于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关注程度的强弱,即:有人很在乎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多少有缺点;而有的人却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自身是否称得上优秀不太在意。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摆脱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对自己评价,后者不自卑所以对自身关注较少。所以,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以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

关于梦、童年记忆等,阿德勒有着跟弗洛伊德不一样的观点。作者弗洛伊德曾经的弟子,他的个体心理学派既是伟大的颠覆,也是有价值的创新。然而这本小书也很实际,并未将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而是广泛地结合了当今的现实问题,包括婚姻、青少年犯罪、儿童教育等,可读性强,也很有启发意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卑感,而很多情结都与童年记忆有关。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取决于人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往往是四五岁开始建立的。#自卑与超越#文中很多观点我都无比认同,只是译文实在过于嗦,看得人心里着急。两颗星。往往是由于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激发了想超越,只是我觉得,能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事一定是价值观认同的事。四叔家堂弟没读什么书,19岁结婚生子,一次饭局他无比骄傲的跟我说,他是家族里第一个生男孩的,也是第一个生第二个男孩的,然后特神气的看着我,我一下子词穷,只好尴尬的笑笑,听说四叔也开始神气,说他现在是家族老大因为他孙子最多。看的出这对父子是真心感觉到优越的,只是价值观不同,我除了感到可笑,实在没激起自卑和奋起想超越的念头。想起鲁迅的文章,大意是人都想争第一,当向上已经无望胜利的时候,只能选择向下,即生孩子。。。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总页码256,常规阅读时间3小时。作者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但是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
从总的来看,我觉得其实标题与书的内容关系不是那么强,以个体心理学为出发点,探讨了精神和身体的关系,提出了梦的分析,但不赞成性是梦的本源(参考性学三论,梦的解析),神经官能症(器官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却不能行使其功能,典型的如失语症)的分析,夫妻之间的选择与关系,主张夫妻之间应多理解认同,如何亲子关系的处理,并很好的分析了家中一个孩子的出生对另一个孩子的影响,分析他们性格差异的原因。提出孩子应该尽早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关心他人的观点。指出了犯罪的来源,身体缺陷,溺爱,忽视。和犯罪分子心理活动的片段,主要原因是追溯到罪犯的童年都不幸福,激起了我想看有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籍兴趣。
总结,这书还是偏心理学类型,而不是普通的鸡汤,适合新婚夫妇阅读。

开学以后,工作室来了很多的初三、高三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咨询。这些家庭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有的是孩子不去上学,有的是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大闹……
我都会跟他们推荐这本《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这样,他们就才有机会从自卑走向超越。
当下,我们最需要开展的就是婚前课堂、新婚课堂和父母课堂。这本书,无疑就是最好的启蒙读物。

喜欢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心理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