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
网友对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的评论
困惑于命运的,不了解命运的,希望改变命运的都来读一读吧。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整个民族、世界的命运。
净空法师功德无量,中国的经典浩如烟海随便一本就能开启人的智慧,感谢老祖宗留下的如此丰厚的财富,但是又太少像净空法师这样学贯中西的高僧大德为我们指点迷津。我是一个福气的人能读到和遇到这样的书,希望有更多有福报的人能读到这样的书!做一个中国人原来有这样大的福气真是幸运呀!
这个《了凡四训》真需要重视。
曾国藩极为推崇《了凡四训》,读后把自己的号都改了,并且把该书列为子侄必读书目的第一。日本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也极为推崇《了凡四训》。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说得真好。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造就我们自己的命运。这里除了我们自己,没有另外的主宰。以前读《易经》,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易经里说“自佑天佑”,说“善易者不卜”,读懂《了凡四训》就明白了。
该书唯一的缺憾是,在立命篇,云谷禅师给袁了凡讲的那段话。那段话极为重要,是整书的基础,但是由于云谷禅师判断袁了凡是中下根器,所以最底层的道理他没有给袁了凡讲透,也等于是没给读者讲透。所以云谷禅师这段话理解起来不容易。为什么向内求,内外双得?向外驰求,内外双失?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本书净空法师这个《了凡四训》讲记讲得很好。净空法师了凡四训讲过很多遍,按他自己的说法,后来讲的和前面讲的境界当然不同,所以大家应该找净空法师最新的讲记。
之前看过一个网上360doc网站那个版本,那个讲记中本身透露了当时讲座发生的时间至少是在2001之后,就是在那个讲记里净空法师说“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这本书和360doc网站上的讲记内容是不一样的,应该不"rest":"是一次的讲解,但本人从内容的境界上感觉两者还是比较一致,这两次讲记应该是都比较新的。<br /><br />建议这两个讲记都看一下,原因有二:一是,两者不同,内容差别还比较大。二是,成书时内容有所选择整理,书感觉没有网上那个讲记内容宽松随便。比如网上那个讲记就有大哲学家章太炎白天在人间,晚上被请到地府判鬼并去了趟地狱的事儿。净空法师说这个事儿是章太炎的女婿朱镜宙先生亲口告诉他的。像这些内容,出书时肯定不方便放进去。像这样很好玩儿的故事360doc那个网络版的讲记里很多。那个网络版的讲记讲得也很好,还包括了一个净空法师自己写的序言,所以建议大家看完这本书后,有闲的话可以再到网上看一下那个网络版。<br /><br />再说这本书,了凡四训本身的内容净空法师在书里讲得很好,没有问题。但净空法师在讲了凡四训本身的内容之外,在书里还多处顺带讲了他本人对修习佛学方法的见解。我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净空法师的有些见解,本人是完全不能认同的。<br /><br />比如净空法师说:“我说过很多次,经典是没有意思的。我们在这里想经中的意思,三世佛皆喊冤枉!所以只要老老实实去念,不要求意思;…….所以经只要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行了;…….”<br /><br />净空法师是净土宗的,本人对净土宗的宗旨了解不多。但说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是没有意思的”,我们如果“想经中的意思”,“三世佛皆喊冤枉!”这种说法闻所未闻,从来没有见其他的大德有过这样的见解。<br /><br />另外推崇本宗的经典和法门没错,但说“经只要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行了”未免显得有点太狭隘了。佛亲口说《法华经》是诸经中王,佛为了突出《楞严经》的无上地位,亲口冠以“大佛顶”的前缀,亲自把楞严经命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同时又称《楞严经》为“妙法莲华王”。所以如果“经只要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行了”,那《法华经》和《楞严经》的位置往哪里摆呢?佛为什么还要说这两部经,并且给与这两部经这么殊胜的定位呢?<br /><br />所以净空法师在本书里的有些观点,大家要批判的接受。既然推荐了这本书,这些东西是不能不指出来的。<br /><br />净空法师“读经不需要思考经文的意思,念就行了”这个观点,个人认为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是直接相违背的。<br /><br />比如,佛在《楞严经》里说:<br /><br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br /><br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br /><br />这里佛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很多人修行最终不能成正果,而止步于声闻、缘觉,甚至误入歧途,沦为外道,原因就是他们“理”没有搞清楚,“不知二种根本”是什么,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怎么才算发菩提心,道理没有理解,佛理都没有悟正确,发心怎么发都不知道,自己最终要求个什么都不知道,就在事上,功夫上做文章,“错乱修习”。最终“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所以你没有理解佛理,就在那里打坐啊,念啊,费的功夫再大,时间再长,仍然像要把沙子煮成米饭一样,是徒劳,终不能成功。<br /><br />你必须“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如果因地发心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菩提心没搞清楚,“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就是佛理上不明白什么是不生不灭的菩提心,然后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最后证果,“无有是处”!<br /><br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说法,层次分明。先给你说理,也就是第一部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让你把佛理先悟了,然后第二部分告诉你“悟后起修”,告诉你为什么要选耳根去修走观音法门的路线。第三部分给你讲证的问题,证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境界,会出现五十阴魔,你怎么样一一识别,而不至于误入歧途。<br /><br />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理解的。<br /><br />所以我觉得净空法师所说“读经不需要思考经文的意思,念就行了”,和释迦牟尼佛所说法是相违背的,在《楞严经》里佛所说“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其实是批评了这种思想的。<br /><br />我平时和一些信佛的人接触,发现在这一点上和净空法师相近观点的人非常多。他们大都说学佛不要思考,不要动脑子,心诚就行了。有些说佛经是给菩萨看的,我们这些凡夫根本看不懂,也不需要看。<br /><br />至少个人看来这些思想是不正确的,必须要警惕。<br /><br />另外一位大德南怀瑾先生,在这一点上就持和净空法师完全相反的观点。南师一直强调学佛需要“正思维”。<br /><br />南怀瑾先生在一本书里曾说:“你以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实,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门,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学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功夫。”<br /><br />你看南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修法不“一定要有形有相”,也就是不一定非要在那里打坐,在那里念才叫修法。你参悟佛理,理解佛理的过程也是在修法。你“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了,“这见地就是功夫”!<br /><br />其实净空法师和南师他们几乎同时代在台湾弘法。当时净空法师主要讲《无量寿经》,南师主要讲《楞严经》。他们两人应该说在时空上是有交集的,但他们两人好像来往得并不多。<br /><br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只需要“懂得”佛理就行了,只理解了佛理,不去修证,终究是画食不饱。佛学终究是需要实践的,最终证了,才算圆满。<br /><br />《楞严经》里,文殊菩萨就告诫阿难:<br /><br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br /><br />阿难不是博闻强记吗?十二部经都记得。文殊菩萨就告诫阿难,光去字面上听闻这些经不够,为何不去走观音法门去反闻闻自性呢?也就是督促阿难去实修实证。<br /><br />所以光悟透佛理不行,悟后还要起修。悟了都不行,还要修,仅停留在字面上听听佛经更不行。<br /><br />所以不是佛理光理解了就行了,当然需要修证。但是楞严经里佛说的很明白,修和证之前,一定要把理先搞清楚,先悟,否则就容易变成“错乱修习”,这种修习没有出现境界还好,一旦出现境界,出现了五十阴魔,你不明白理的话更不知该如何应对。<br /><br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觉得如果不明辨是非,净空法师这个“读经不需要思考经文的意思,念就行了”有可能会误导不少人。因为这个说法非常符合大多数人的胃口,对很多人来说动脑子是最累的,去把佛经理解透彻是件非常费力的事情,没有超常的毅力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净空法师这个说法让大家一下子都松了口气,跳过理这一节,直接就去修习。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br /><br />这本书里,还有个小地方净空法师的说法个人不敢苟同。<br /><br />比如净空法师说:“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br /><br />净空法师关于素食这段说法,闻所未闻,让人震惊。怎么叫“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怎么叫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的原因是“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br /><br />《楞伽经》就是以佛说素食的理由这一篇结束的。在这一篇里,佛亲口给大慧菩萨说:<br /><br />“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br /><br />这里佛说的很清楚,“不应食肉”。如果你禁不住想吃肉,你就“作食子肉想”,你就想如果这是你自己孩子的肉,你还吃得下去吗。<br /><br />为什么佛不让大家食肉呢?<br /><br />“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辗转姻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br /><br />因为六道轮回。这些畜牲在其他生都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只不过由于业力的原故,现生没能获得人身。所以一想到这些畜牲以前可能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就不应该杀他们,吃他们的肉。<br /><br />“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br /><br />直接从事屠宰的人,他们杀生不是无缘无故,他们是为了贩卖获利。而那些愚痴的食肉众生,好像没有直接杀生,其实他们是“以钱为网,而捕诸肉”。所以佛这里的意思是,食肉其实是间接杀生。<br /><br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br /><br />大慧,我在其他地方说法时,对食肉还留了个小口子,说不得已时,有五种肉可以吃。今天在这部楞伽经里,我重申,任何时候,一切肉都不能吃,不要找任何借口。<br /><br />你看在楞伽经里,佛说得很明白,不应食肉。而且以前其他经典上留的方便,也“开除方便,一切悉断。”<br /><br />所以净空法师怎么能说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呢?难道佛说楞伽经是只给中国人说的吗?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就可以不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吗?有可能由于实际的情况限制,有些地方的僧侣是食肉的,但不代表他们那里的佛教就不提倡素食。<br /><br />楞伽经在中国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公元443年译出,而梁武帝是公元464年出生的。所以说素食是释迦牟尼佛向全体佛教徒提倡的,而梁武帝好佛,响应了这一提倡,这样说才更准确。<br /><br />总的来说了凡四训净空法师讲得是很好的,没有问题。但如上说述,在有些关于佛理的地方,净空法师的说法个人是不太同意的。<br /><br />总之了凡四训肯定是值得读的,净空法师也是讲得很好的。<br /><br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功德无量。"
书早已收到了,本来不想评论了,亚马逊发来邮件要求评论,只好说两句。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这本书很好,不论是印刷,纸张,字体都令人满意。就是商家对书的包装不怎么样,很不重视,用了一块编织袋子纸包巴包巴就送来了,任何保护都没有,至少用张纸把书包一下,或套个塑料袋,或包块硬纸壳之类的东西,防止书在运输中磨了蹭了受损。这倒好,用一块编织袋子纸一卷巴就送来了,既简单又省事,很不负责任.商家既然怕麻烦,图省事,干脆编织袋子纸也别用了,把收货人地址往书上一糊直接发过来岂不更省事,没有必要再用编织袋子纸包装了,干些出力不讨好的活不是多此一举吗。书在运输中就怕磨,怕蹭,一磨一蹭就起毛刺刺或者轻微破损.如果说书破了,还不能算破,只是受了点小损伤,如果说书没破,书的这个边角呲呲的,那边翘翘的,反正是不囫囵.看上去很别扭,很不顺眼.了凡四训这本书很好,净空法师注释版本和周摩注释的精装版本都值得推荐,评5分.店家,你到书店买书,呲牙咧嘴的书你要不要?
看了让人知道自己的方向,让心灵很平静!
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对于世人断恶修善非常有帮助。净空老法师的德行很高,对于了凡四训的讲解又通俗易懂,而且逐句讲解,非常慈悲。希望大家都来学习,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朋友推荐这部书,说是如果想要了解或打算进入佛教的话,这本比较容易读。实际读下来,此言不虚,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实例,算是帮我解决了一部分之前对于佛教的疑惑。
这本书一直在我的床头。晚上睡觉前,如果没事,就会随手翻翻。之前看过光碟,无意中在卓越上看到了这本书,就买了。挺不错,值得一看的书。
非常好,建议大家都看看,了解命运是怎么回事,如何改变命运。
书不错,出版社做的工作太少了,简直就是照搬网上的文章排版,定价还那么高!
喜欢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