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对孙子兵法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的评论
1、本书只有文言原文,没有注解翻译,更别有“举一反三”之类乱七八糟之流;
2、我不是用看的,我直接抄,然后网上找多篇资料对比修改,辅以自己的理解,私认为该书主要问题在:句读和之、乎、者、也、而......这些字用法习惯上;
3、有错字,但基本不影响阅读理解;
4、正因为本书绝对经典,加之个人的些许完美主义,所以吹毛求疵了。
没有白话文翻译,考古文功底,一般人就算
内容可读性强,排版美观
《孙子兵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中算是一个例外,其他经典如《老子》讲清心寡欲,《论语》讲克己复礼,《孟子》讲与民同乐,《庄子》讲窃国大盗,他们基本上是停战修身的哲学思想。而《孙子兵法》却反其道而行,为当时诸侯提供实用性质的作战之兵法,有些特立独行。但如果只有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不断流失,而《孙子兵法》在开头三篇讲述的作战思想才最为关键。
《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说明作战不只是简单地兵戎相见,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民心,天时,地利,将帅,军纪等等。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未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一旦宣战,各项物资装备都需要花钱,若不能速战速决,就会像希特勒入侵苏联那般陷入泥沼。警醒某些“愤青”,作战不是儿戏,更不是一"rest":"腔热血就能促成的。<br /><br />《谋攻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惨胜。尽量先通过计谋或者外交手段来使对方屈服,而不用耗费军力,这才是全胜。<br /><br />基本上《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就是如下几点:作战要考虑周全,武器装备先进一样可能因为不得民心而干不过小米加步枪;作战耗费巨大,影响民众正常生活,若要开战,必须速战速决;作战也只是一种使他人屈服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选择。<br /><br />正因为这几点作战思想,它才能成为中国古文在国外的畅销书。"
影响力超大的经典之作,古人智慧
我花了两天,看完了整本书,觉得孙子还是很霸气的,
敌国抢粮远胜过胜过从本国运粮,不要给敌国留下任何资源。
打不过就隐匿在百姓里,搞恐怖袭击,直到实力大的一方觉得维护损失太大,而做出让步。
机密泄露,泄密者杀,保密者杀。
给人直观印象就是只要能胜利,可以不择手段。
直接让我想到苏联时期的伟大的红色祸匪事件,伟大的红色战士在给敌人造成重创后,依然的躲进了群众的海洋等待下一次攻击,白匪为了自身的安全急需剿灭这些红色战士,所以对附近村庄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红色战士觉得没有机会,撤出了村庄,但白匪并不知道这些恐怖分子走了,依然对村庄进行清洗。后来幸存者描述,他们不怪白匪,都认为如果不是红匪他们就不会受到牵连。然而在后来的红色宣传中,白匪被描述成一群丧心病狂的杀人魔王和土匪,对村庄进行了屠杀和洗劫。
所以,我认为孙子兵法整部也是充满了暴虐,和对达成目标的不择手段。这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去看,到适合天真的成年人去看看。
这对于我来说,绝对的古典的精华啊
手机里很好的书,正合适
首先,书的质量好不好,拿在手里是感觉的出来的,这本书纸张很粗糙,不过低价却是是低价。但是很影响阅读的美感;其次,里面的内容感觉比较生硬,虽然有注释,但是古文阅读水平不高的同学不建议阅读,读不懂或者读起来吃力会浇灭一个人的热情,同时也考验一个人的耐性。所以下次我会买重新诠释过的现代版,呵呵。总结一句,希望以后能在此书中找到我的颜如玉吧。
对于原著的追求很好!
喜欢孙子兵法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