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对唐宋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研究的评论
这本书很好,之得认真阅读阅读
不错,比较详细,立论新颖
这部专著是以前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唐宋间国家礼仪与道教的互动关系做了细致的研究,所以没有一句赘笔。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针对三个道教宫观展开,指出宋代修建太一宫、玉清昭应宫、璇玑观的目的—消除晚唐五代以来的地方主体意识、纪念封禅为幌子来强化国家的正统地位和中央集权、皇帝个人信仰。作者通过对十神太一和太一的对比研究,发现十神太一属于“五行”学说,但是在宋代将之引入国家祭祀时却将其道教化,与太一进行混淆,以此来打击地方主体性。在具体的操作中,道教的礼仪却被逐渐淡化,国家传统祭祀礼仪始终是主流。这正好说明了宋代利用十神太一的目的。后两座宫观同样如此。因为天书一说是道教范畴,宋真宗借助封禅之名来强化统治,顺便将祖先纳入道教神仙系统并重定神灵谱系及各种规制,将道教进行改造,不仅可以达到维护正统地位,还可以管理天下道教宫观及其规制。通过对璇玑观建造各方面的考察,也说明道教科仪对国家礼仪的冲击甚小。
本书第二章主要是探究道教徒的身份,一个是对待教主的礼仪,一个是对待世俗社会的礼仪。通过考察,发现东晋以来道士的事师之礼官民论转化为父子关系;在世俗礼仪上也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妥协。这说明世俗礼仪对道教的影响之深。为此,作者将唐律对道教徒身份的规定性作了探析,指出《唐律疏议》以五服亲等制度和大中小祀制度来界定和规范道家内部各种关系,将世俗礼法渗入道教领域,既是对道教演变的总结,也是对"rest":"自身利益的维护。在本章第三部分,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考察山西乡村的一幅造像来检讨唐代天师道的情况,指出该造像所反映的景云观很好的保存了天师道的传统,但也随着道教演进和世俗礼法的规定而作出适当的回应,作者还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说明唐代社会的世俗观念和国家礼法的规定性对乡村社会道教的冲击还是有的。<br />第三章同样很精彩的,此不赘述了。值得说明,本书结构非常清晰明了,每节都有小节,每章都有总结。唯一的困难就是对文献的阅读。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喜欢唐宋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研究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