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探讨了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不但对试图从那时整个法国的主流“宏大”理论和哲学中脱离出来的法国思想家们有所帮助,而且对鲍德里亚从这些智识辩论中汲取能量来推动自己的思考也助益良多。
后面的篇章将探讨鲍德里亚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观念,并将根据它们的发展依次安排。我们将首先对鲍德里亚的理论文本进行研究,以衡量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新技术的重要性;然后将是对被广泛提及的“原始”社会的探究,随后是对他早期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的简要回顾。后面的章节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部分,考察了诸如“超真实”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已成为广为接受的后现代景观中的流行术语的一部分。“鲍德里亚之后”部分主要探讨了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当下批判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的重要性与影响。
本书的写作目的,不是要通过“告诉读者他说了什么”来代替鲍德里亚的观点,而是力求为鲍德里亚宏富且经常颇具挑战性的作品搭建一座桥梁。鉴于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 “进阶阅读书目”,列出了鲍德里亚的著作并一一作了简要介绍。一些有用的二手文献也被列了出来,但强调了它们对辅助研究一手文献时的用途。
本书提供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的关于鲍德里亚思想的关键面向的导览。作者将鲍德里亚的思考放置于他作品产生的社会和智识语境之中,并特别关注了正在行进中的后现代思想的叙事。
第1章探讨了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不但对试图从那时整个法国的主流“宏大”理论和哲学中脱离出来的法国思想家们有所帮助,而且对鲍德里亚从这些智识辩论中汲取能量来推动自己的思考也助益良多。
后面的篇章将探讨鲍德里亚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观念,并将根据它们的发展依次安排。我们将首先对鲍德里亚的理论文本进行研究,以衡量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新技术的重要性;然后将是对被广泛提及的“原始”社会的探究,随后是对他早期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的简要回顾。后面的章节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部分,考察了诸如“超真实”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已成为广为接受的后现代景观中的流行术语的一部分。“鲍德里亚之后”部分主要探讨了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当下批判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的重要性与影响。
本书的写作目的,不是要通过“告诉读者他说了什么”来代替鲍德里亚的观点,而是力求为鲍德里亚宏富且经常颇具挑战性的作品搭建一座桥梁。鉴于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进阶阅读书目”,列出了鲍德里亚的著作并一一作了简要介绍。一些有用的二手文献也被列了出来,但强调了它们对辅助研究一手文献时的用途。
网友对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的评论
出处(豆瓣《导读鲍德里亚》的书评):【...】
等这本书很久了,就我个人而言,后现代哲学家 最喜欢福柯和鲍德里亚。为什么?因为他们最容易读懂,而且非常有意思。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我都看过其中一部分,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非常期待这套书的《导读福柯》。
我的一个朋友说:“哲学家不会说人话,或者说,会说人话的绝对不是哲学家。”的确,哲学语言太难懂了,而且与日常生活离得太远(胡塞尔 的理论恐怕对绝大部分人的现实生活没有影响)。但是 福柯 和 鲍德里亚 就不一样了,这2个人的理论分析的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理论就可以直接分析现实,具体内容见下面的分析。
鲍德里亚 最吸引我的一个概念“拟象”(下文我举的例子 不是这本书的例子)
关于 鲍德里亚 的 “拟象(simulacra)”的例子,鲍德里亚 本人举的是 迪士尼乐园 的例子(我之前看过英文节选版本,去美国的雅虎网站搜索“Baudrillard_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 Stanford University”,具体网址是:ht tp://web.stanford.edu/class/history34q/readings/Baudrillard/Baudrillard_Simulacra.html)。建议重点看“T"rest":"he divine irreference of images”和“Hyperreal and imaginary” 2部分。<br />我觉得 迪士尼乐园 的例子不是很有意思,用其他例子来分析“拟象”:<br />《电影或想象的人》(作者:埃德加莫兰)中举了一个例子:出演过超人的演员,往往终身被这个角色所定型,他作为一个人甚至一个演员的身份被逐渐抹除,而人们只会记得他是超人。乔治里弗斯则是为超人魔咒付出最大代价的人,他以自杀来试图摆脱超人对他生活的影响,但媒体最终对他的报道却不是“演员乔治里弗斯自杀身亡”,而是“TV版超人自杀”。(《电影或想象的人》我还没有读,这里只是引用了其中的一个例子,出自:ht tps://book.douban.com/review/5546017/)<br /><br />从这个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 “拟象”(虽然不是 鲍德里亚 本人举的例子):我们把不真实的东西 当做比真实的东西 更加真实的东西(鲍德里亚 把这叫做“超真实”,hyperreality)。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现在的 追星族,喜欢一个明星(歌手),就把明星(歌手)的所有影片(唱片)都买了,以为这样就是真实的(得到了歌手的爱?一种自我满足?)。实际上在消费社会(媒介营造的)中,我们追求的都是 拟象(虚拟的现象?)。<br /><br />p.s.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准备买来看。这套书中除了 德里达、列维纳斯、德勒兹 的书有些难懂,其他的书都非常易懂,而且概括的很不错。"
喜欢导读鲍德里亚(原书第2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