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
到了70年代初期,我又开始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学习苏联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有些问题,特别是人物评价问题,我就按照“评法批儒”的种种说法。我的工作又走入歧途。
经过这两次折腾,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增长了一些知识, 也可以说是在生活、工作、斗争中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在一个考试中间,一个学生可以照抄另外一个学生的卷子。从表面上看,两本卷子完全一样。可是稍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本卷子是自己写的,哪一本是抄别人的。
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我还自以为有点理解,有点体会。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这也算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
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当然也有与别人相同的地方,但我是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不是依傍,更不是抄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等于依傍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抄、写马克思主义。我的业务水平还不高、理论水平更低。我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如果要做一点事,他只能在他现有的水平上做起。
网友对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的评论
全书风格明显不统一,那些刚开始读就喊枯燥的朋友请注意,全书绪论以及第一、二章看的的确很累,完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模式,引用大量“马、恩、列、斯”语录,字里行间也充满阶级分析和对历史的指手画脚味道,而且名为哲学史更像奴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史和奴隶社会阶级斗争史。但是从第三章开始文风大变,生动活泼,马列味道明显减少,作者自己的观点增多,政治成分减弱,成为真正的哲学史,显得亲近可人了。
希望你耐心读到第三章,就会豁然开朗。
例如第四章第二节“孔丘和他的学生们,在陈国绝粮了,学生们饿得卧床不起。子路愤怒地问孔丘说:君子亦有穷乎?孔丘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种轻松的行文与一二章迥异,读过不禁莞尔。
经典哲学书籍,但是阶级斗争色彩太浓。
感觉史料分析很有见地。
内容很好,但是拿到手时边上有污迹,不爽
冯老先生的书是要用心读才能有所领悟的
不错,我给爸爸买的,他很喜欢
书籍的内容已不用多言,本书引领后学从另一个角度勾勒出中国哲学的脉络,观点新颖,虽饱受争议但不阻碍冯先生成为哲学界公认的翘楚。拜读大作,令人万虑全消。
另:该书纸张厚,字迹清,另赠书签一枚(赞一个!),人民出版社的牌子还是值得信赖的。但是现在只买到了本书的中卷,不知何年何月能凑齐三册。晕!难道冯先生被封杀了么,还有任继愈的那一套也迟迟没货。希望卓越能快一点进货。
这本书非常好就不必说,能让我日已继夜地看,这样一本书\这样的年代\这么吸引我,不容易!愿能安宁读书的朋友早买早受益!
唯一烦恼的上我的中册看着看着散了,一页一页的,很是烦恼。如果这套书能再出一次线装的,版式和感觉都及得上这套,我宁愿重买一套.现在,只有散着看了....
只可惜是用唯物史观中的阶级斗争哲学来审视中国哲学,读起来总是觉得别扭,感觉我们的古典哲学被阶级斗争哲学弄得乌烟瘴气,造成一种感觉我们的古典哲学非常黑暗一样,不愉快,很沉重,很压抑,这是现在中国的哲学史著作的通病吧。但是冯先生的其它一些著作还是很不错的,系大作也!
不论内容还是装帧,都不错的!本来想等另一个版本的(一套算下来要比这个便宜30多元),可是一直不齐。就买了这个版本的——等不及了。正在看……
几乎不能停顿,非常享受的阅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能再现的好书,作者以毕生精力和思想写就的中国哲学;中国人不应该错过的一本书
喜欢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