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在二战的硝烟中,《刀锋》出现在饱受战争煎熬的读者面前。实际上,本书的写作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作者在美国游历时写就的。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莱雷为好友在战争中猝然死亡,而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展开深刻的追问: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战后,拉里在故乡感受着美国建设一个“宏伟而繁荣的时代”的热潮,却难以置身其间。他执拗地要寻求心中那个让他难以割舍的疑问。他在书籍中发掘,在静思中梳理。为此,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远遁法国,再后,开始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东方的《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
网友对刀锋的评论
在图书馆见到过秭佩的译本,毕业后再没见到过,一直耿耿于怀,这次重现江湖,惊喜。
除了是精装,增加握持重量,这点很讨厌外,其他排版纸张都满意,想读《刀锋》又不想受周绪良的怪异译本摧残的,买这本吧,你不会后悔的。
在公司图书馆看到田伟华的译本,一口气读完,感念于主人公的精神探索。转至豆瓣浏览书评时,无意间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的秭佩译本,对照田译本看了一下,发现秭译本行文更为流畅,而网上搜索显示这一译本的《刀锋》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家在售,于是果断购买。今日收到书后,翻看了郭勇健先生写的代序《刀锋上的行者》,句句箴言,回味原作,受益良多。只是不明白中国的序文为何这般实在,幸好这不是侦探小说,加之本人之前已读过本书,不然郭先生洋洋二十几页文字所透露的信息,必将抚平阅读带来的所有波澜。因此,建议尚未读过此书的读者,读完全书之后再看郭先生的代序。
翻译的不错,虽然这个系列的都有些错字,但是可以接受。毛姆对这个世界的反映,更加客观了,人生无意义后如何活的幸福,一直还是他追求的目标。
《刀锋》——毛姆著,秭佩译。
阅毕,五星推荐。
主角莱雷与《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角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在追寻本真的生活。他们为了心中挥之不去的“东西”,甘愿抛却一切。莱雷放弃婚约,不愿如普通人那般去工作,他要的是搞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
翻译流畅,看得舒服,小说写得精彩,没有让我感到乏味枯燥的地方。这对长篇小说是难得之处。
译本有些地方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太一样,简单说,夏内尔服装店,我想应该是我们现在说的香奈儿吧,还有埃斯库罗斯。还有那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感觉还是杨绛先生译的好,这本书里的译文有点奇怪看不懂。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不过以后有能力还是看原著吧。错别字什么的,好像有一处还是没有记不太清了,也不会影响阅读了反正。
在网上查询之后,特意购买的秭佩老师的翻译版本,对毛姆的介绍很失望,比起上海译文对于毛姆的介绍差太多
而且居然没有翻译者的一丁点介绍
非常后悔买这个版本的书
喜欢刀锋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