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对论中国的评论
我去年在Kobo上购买了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英文版一书,上个月底抢先买了译本。利用出门到新疆去旅游的时候,抽空将这本600+页的书看完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只有在完全被隔绝(比如在飞机上、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山区)的时候才能潜心读书。
这本书显然是政治书籍,但同时又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作品。所以,我先讲一点技术方面的东西。
我拿到这本书是9月22日,但是这本书的版权页上赫然印着2012年10月第一次印刷。以前一直只有听说过食品(尤其是保鲜期短的食品)会玩花样,印上1-2天之后的出厂日期,这次在书籍的印刷上看到,值得记一笔。
中文译作的水平一直被我诟病,我已经批评过拉什迪的《羞耻》(评论在这里),也批评过——但还没有整理成文——新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次我还是要稍微批评一下。
要肯定的是,这本译作的水平是上等的,译者行文流畅、笔调老到,充分反射出原作者的风格,令人一旦捧起就不愿意放下——这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讲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情。原著没有铺陈很多“似是而非”、佶屈聱牙的哲学论述,更多的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用最简单的英文来讲述。在这点上,译作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
基辛格博士在原著中,特别是约略描述古代中国时,引用了很多中国古人的言论:孙子、贾谊、李鸿章、亦?等的言"rest":"论,中文翻译时都引用了原文。这说明译者还是下了一点功夫的。我当初读的时候就是读到这些地方,由于要拼命去搜索原文到底是什么而进度缓慢。<br /><br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既然已经在翻译回中文的时候引用到了中文原文,不妨再进一步:指出原文的出处可好?基辛格的原著中,所有这些引用都是“二手”引用,即他引用别的当代作家的文章中转而引用的中国古人说过的话。我们对他当然不能苛责,但是对于一个中文翻译者来说,应该在注解中注明原文来自何处。比如这段:<br /><br />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br /><br />这段在本书中注明引自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但是这段话是有原始出处的,它来自西汉名臣贾谊的五饵三表之说。一个负责的译者应该咨询相关的历史学家,找到原始的出处。<br /><br />当然,原著中还引用了一些新中国的言论,这些也应该有原始出处——还未在国内公开的可以另当别论。另外,有一个单词的翻译可以商榷:exceptionalism。中文翻译为“例外主义”。这个词语的翻译之所以值得商榷,是因为首先不是所有的-ism都翻译为主义;其次,翻译为主义后给人一个印象:似乎中国人将之上升到主义的高度。要知道,中国公认的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已。<br /><br />这个单词,以我管见,翻译为特殊性(和singularity一词一样翻译)即可。"
例如第15章,英文原版的目录是写着“Tiaanmen”,大家可想而知是什么事件,但中文版却改写成了“美国的窘境
”
中信出版社在拿下版权一年多之后,赶上当下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反思与争论大潮,出版了这部砖头厚的中国学专著(当然这与其所附大量历史照片和厚实的印刷用纸不无关系)。鉴于基辛格的历史身份以及国人“过分在意别人评价”的情结,本书的畅销也在情理之中。国内读者向来也有一窥“禁书”的癖好,对于政治类外版论著,大家似乎更关心“是否被删节”。然而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一些众所周知的细节删节只不过是检察官们例行公事、掩耳盗铃而已,并无关宏旨,既无碍本书整体逻辑和最终断论,更不妨碍读者独立对本书以及国内国际情势的思考和判断。
本书原为2011年5月企鹅出版社推出的政治类畅销作品,作为历经了世界诸多政治外交风云变换的观察者,基辛格此书尚未开卖,即备受关注,其时亚马逊英文网站即称“In this sweeping and insightful history, Henry Kissinger turns for the first time at book-length to a country he has known intimately for decades, and whose modern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he helped shape. Drawing on historical records as well as his conve"rest":"rsations with Chinese leaders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Kissinger examines how China has approached diplomacy, strategy, and negotiation throughout its history, and reflects on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在全面而深刻的历史背景中,亨利•基辛格首次以整部书的规模,论他几十年来所熟悉的那个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塑造问题。从历史记录和他在过去四十年间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情况的角度,基辛格诠释了中国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是如何制定外交策略、内政方针和谈判原则,又是如何在 21世纪影响全球均势。)<br />  <br />  现在回到本书内容上来。同为政治著作,与《雅尔塔:改变世界命运的八日密会》大不一样,基辛格显然明白“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本质,全书所涉史实与论断严格遵循“剃刀理论”,话题严格以“中国”为中心,绝无支离曼衍。<br />  <br />  亚马逊网站上的复杂表述,概而言之,基辛格以基本公允的立场,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尽量不带感情成分、也不惜用大篇幅来论述近代中国史,评述中国历代高层领导人并回忆中美关系。顺便指出,本书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回顾中国近代史,也不在于对第四代领导人下断论(太早,且基辛格在本书提供四代领导人的信息未必比普通中国人更多),而在于他与前三代领导人的交往和观察。对他们的私人情况,基辛格少有涉及和置评。所以想看到和国内某些资料里标榜的“红墙内外纪实”之类的“内幕”者,这次又得失望了。<br />  <br />  中国对外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平等”“独立”,这给了哲学博士基辛格行文的极大方便,全书的逻辑极佳,事实陈述之后的断论非常精彩。譬如基辛格认为,强烈的“民族性”是前三代领导人身上难以忽视特性,与他们打交道国外政治家们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都无一例外地吃了苦头。然而 “民族性”是个模糊笼统而且非常中性的词汇,在作者的话语系统中,既可解读为“保守”,也不难理解为“爱面子的强烈自尊”。这个特性,毛为最强烈,依次递减。每一代都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判断主张,而且作者特别强调,尽管他们在外交上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尽管他们与外国政治家们一样“以本国利益为外交核心”,但更令他赞赏之处在于,异于国外政治家的寸光,中国每一代政治家们都不屑于眼前利益的博弈,而执着于更加的长远利益考量。<br />  <br />  基辛格对中国的政治家们格外娴熟地利用孙子战略思想非常赞赏,认为他们善于“分化”和远交近攻。但他同时指出,中国领导人的最大梦魇在于敌国可能偶尔中计,但不可能永远受骗,他们可能会转而联合对付中国,19世纪清廷的覆灭正是由于此。<br />  <br />  总体而言,本书所述史实并不鲜见,断论亦无故作惊人之语,作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亲历者和改变者,基辛格给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观察中国政治提供了粗浅但可靠的指导,对于涉世不深或不了解政治的人,亦不失为一部佳作。但对精于利用网络了解世界政治奥义者而言,大可不必对此书有太多期望。"
很早以前就希望阅读基辛格博士的《大外交》和《论中国》,最近入手了kindle更方便阅读这类庞大复杂而且略带严谨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理科大学生,周围的室友中是带有嘲讽的眼光看待我阅读这些论著,但我却非常渴望通过这些书更好的看待我心中矛盾的祖国,毕竟还未进入社会的我看到的是一个和我想象理解不同的社会,基辛格作为一个外来人参与者,条理清晰(非常感叹作者对如此篇幅著作的驾驭能力)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讲述与几代中国领导者交往的历程,这让我对中国今日的成就深感敬意,还对几代领导者对国家战略外交所做的巨大贡献感到敬佩(不再通过片面的史实片段恶劣的看待一些事情),而且基辛格在书中关于外交战略战术和国家利益的分析对照让我对今天的国家交往有了和以前全然不同的认识(觉得以前很单纯),书中基辛格的对历史论证的观点也很灵活鲜明,很适合我这种对历史 社会 文化缺乏系统概念的年轻读者。
书没买,看了有人转载的节录,前言一页未满,就hold不住了,上来喷两句。
萝卜快了不洗泥,是中信翻译的传统美德。中信出译本的速度一向快,快到很多新著大洋彼岸刚上市还没卖温,国内的中文版已经面世了,价格往往还(比原版)便宜得一蹋糊涂。至于质量嘛,就不该苛求了。
请看:
(“毛对他的将领说,中国和印度以前打过一个半战役:……)
“另外半个是蒙古(蒙古可以说是半个中国)的铁木真大败印军,攻陷德里,杀了十万人。”
原文:
……
The “half war,” in Mao’s mind, had taken place seven hundred years later, when the Mongol ruler Timurlane sacked Delhi. (Mao reasoned that since Mongolia and China were then part of the same political entity, this was a “half” Sino-Indian war.) Timurlane had won a significant victory, but once in India his army had killed over 100,"rest":"000 prisoners.<br /> 小毛病不挑了,只说两点:<br /> 1、扭曲原意。原著说到:毛认为,称为”半场“战争的理由是,当时(毛说话时)中蒙两国都是同一个政治实体(共产)的一部份(地位平等、或你我不分)。(毛的言下之意是,共产无国界,蒙古的战果,中国也能利益均沾一半。)——你看译本都翻成什么了?很有几分天朝政治正确的味道。<br /> 2、错译。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败印度洗劫德里的人是 铁木耳,不干 铁木真 半毛钱事。原文里面也是“Timurlane”,连 跛子铁木耳 的字源都清清楚楚显示出来了,跟 成吉思汗Temujin ,天使与海豚、根本不可能搞混。——这个错译,是非常低级的错误。<br />据此推知,至少这部份文字的翻译:1、职业态度极不认真,2、显然没有任何历史、政治专业背景,3、似乎还是傥的好儿女(估计是傥员吧 LOL)。<br />译本全书没看,也不想看。随机抽样一个小样本,结论已如此惨淡,整体如何,我不想进一步联想了。<br /> 翻译各方面水平的确有限,翻这样一部大书,实在有点力不从心吧。基辛格有知,会不会快乐得打个滚?<br /><br /> 按理说,翻译是这世间最繁难艰苦的工作之一,译者既要深度阅读理解原著、又要磨合两种语言,硬性的不可能急就章。之前看到有书评断言“某某翻译必定自己没有通读过全书”,我才恍然大悟,估计现在的翻译都是见一句译一句,而且绝对不查文献,不用电脑全文直翻已经是职业道德的标兵了。难怪让人看起母语来比看外语还要更辛苦。想起钱钟书说:翻译功德无量啊,促成很多有志青年痛下苦功学外语。<br /> 给二颗星,仅仅因为如前述只看了一页未满,留点口德吧,也免得被人指为“武断偏激”。我本意并不想苛责作为个人的翻译。我的意思是中信出版社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它能产出的价值,实在是跟它的资源:不相称。"
喜欢论中国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