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奈保尔:大河湾

发布时间: 2019-03-11 09:51:50 作者: rapoo

奈保尔:大河湾

《大河湾》为V.S.奈保尔巅峰代表作,被媒体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奈保尔在《大河湾》中表现出的强韧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后:黑暗就是黑暗,奈保尔从来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以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多年以前,我的邻居纳扎努丁一时兴起把生意停掉,沿着古老的商路线往内陆深处走,一直走到大河转弯处才停住。多年以后,就在我们都以为纳扎努丁已经破产已经死掉了时,他回来了,要将河湾上的商店盘给我,还想把他那漂亮女儿嫁给我。
我千里迢迢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我不知道,命运早就布好了陷阱。大家都在等死,我知道,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知道。我们在被人谋杀。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每个人都变得这么疯狂。大家都想捞一把就走。但是往哪里走呢?这就是人们发疯的原因。

海报:

网友对奈保尔:大河湾的评论

奈保尔的大河湾——令人思考的一本书

断断续续的用两天假期,读完英国作家奈保尔的《大河湾》,对不喜欢阅读文学的我而言,这算是今年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说起来同这书的渊源颇为随意,源自亚马逊网站的“满够XX元换购”的活动。网购的过程,总有那样一点小随意,像极了旅行——在匆匆赶路时,不经意间发现一处未曾规划观赏的风景,便驻足欣赏起来——随心、随缘。

作者奈保尔,一个印度人,成为英语文学的翘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河湾》以二战后,刚果脱离殖民管理,获得独立,继而内战频频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大河湾小镇的外国人及其朋友们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境遇作为叙述主线,看待刚果、乃至所有前欧洲殖民地所经历的共通性的问题——从不公平的秩序井然的前殖民地到获取自由但无所适从的非洲国家变化中非洲独立国家的痛苦蜕变过程——一夜间民众失去殖民地顺民的身份认同,转而回归各自的宗教、部落的身份认同,继而产生的茫然、不安、骚动乃至以部落和血缘为价值认同的流血冲突。

故事主人萨林姆,在此做生意,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是位敏感、忧郁而又敏锐观察生活的人,通过他的视野和行为,展现出热爱非洲的惠斯曼神父的牺牲,客户儿子费迪南在军事夺权政府推行的现代化教育中被塑造,儿时好友英达尔以西方代理人的身份回归非洲并为成为出人头地而作的挣扎,以及小镇朋友马赫许在乱世中钻研求生的人生"rest":"哲学‧‧‧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人在暴风骤雨般的政治动荡中,命运交织在一起,在大河湾的小镇中求生与逃离。<br /><br />这本小说,适合对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风潮感兴趣朋友、对非洲国家战后独立新生到成长过程感兴趣的朋友阅读。<br /><br />另外,当我读到《大河湾》(南海出版社 2014年8月第1版)第167页的最后一段的时候,我联想到了那些为“自由与正义”而抗议的HK年轻人,所以将它抄录下来:<br />“对费迪南来说,殖民时代已经消失了。汽船一直是非洲的汽船,汽船上的一等舱一直是他现在看到的一等舱。这里有穿着体面的非洲人,上了年纪的还穿着西服——成熟的上一辈人。还有一些妇女和他们的家人,个个都穿着出门的盛装。”<br /><br />不看历史、不问实际、不管未来,仅仅从书本上的理想和道德出发去看世界,陷入到反复终始,不知端倪的境地。"

虽然写的是非洲的事情,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作者对非洲大地“动之死地”,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虚幻的“现代”的悲怆,加之叙述者角度的飘零身世和族群历史,不得不感叹v.s.naipaul之“毒”。作家对于任何景致、人心、政治、乃至男女情事,都信手拈来。Naipaul也是在写他自己,属于两个世界的人;而第三个世界,即形而上的和神的世界,他通过对于一个女巫兼商人的叙述一笔带过,并不深究。这是一个伟大到令人害怕的作家。

大河湾颠覆了我多年对非洲,特别是黑非洲的理解。我们对一种文明的理解往往是站在自己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解读,对非洲的理解也是如此。读奈保尔的大河湾,会让你自然产生一种新的理解角度。非洲角度。值得看。

评论内容:
奈保尔的作品,总会让人觉得孤独。这部曾经差点让奈保尔获得诺贝尔奖的大河湾,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这种孤独。这本小说从一个外来杂货商的角度,叙述了非洲中部某个河湾小镇上的世事变化,包括暂时的虚假繁荣、国有化等等。这个小镇就是整体非洲的一个象征。这是一部悲观的小说,无权无势的个体孤立无援,一切有种暂时、不真实的感觉。读到结尾才能读出主人公对非洲这片土地的爱和他的这份深切的苦痛,那种茫然不知去向何方、没有归属地的失重感与失落感,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那种孤独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应许之日》里,独自逃亡的男主人公,背井离乡,身负着冤案,却不得不过上逃亡的日子,如果没有女主,也许他要永远这样隐姓埋名的过下去,永远无法得到救赎,也无法得到爱和自由。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感谢作者辛夷坞,最后的最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至少能够缓解那种孤独的心痛。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罪恶,只有温暖和自由的怀抱。

我有一个建议,关于图书推荐栏,最好能分出一个年龄层的选择出来,比如20+的人喜欢买的书,30+的人喜欢买的书,40+人喜欢买的书。。。因为有些书可能写的很好,但年纪不同,对书的理解不一样,可能评价就不同,希望亚马逊能考虑下。。。经常会看到很多大家推荐《论语》《菜根谭》等,这些书肯定很多,可这是在他们读了很多很多书,阅尽生活艰辛喜乐后的推荐,可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此刻在他们的年纪和有他们的感悟,可能我们看来也觉得无趣或者离生活太远。对所有人都推荐的书,在很大程度上对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义。。

这是奈保尔最让人读的书,故事很开门:萨林姆的邻居去了远方,在大家都以为他早死了时,他回来了,还有了财产——一个店。他要把店盘给萨林姆,还想吧女儿嫁给萨林姆。于是,萨林姆千里迢迢去继承那店。
其实他想不到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
我们,从三十年起,谁不是萨林姆呢?谁不是可怜的萨林姆呢?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Naipaul的《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一样都有属于Naipaul特有的基调,但是确实完全不同的行文风格,如果说米格尔街的生活是苦涩中带着温暖的光,那么大河湾便是苦涩的生活中带着绝望的光。没有人是值得羡慕的,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给予的苦难,书中每一个人每一种生活的方式,都被生活击垮、粉碎,一切无意义,而你却无处逃遁,这样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取悦人的,也不是为了安抚人的,它是残酷的向你揭示一种真相后的静静陪伴,但是读时很痛苦,很绝望,但到结尾时很震撼,我想我是需要这样的故事的。

喜欢奈保尔:大河湾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小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