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害怕死、恐惧死,觉得死亡是晦气的事情,敬而远之、闭口不谈。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是我们对死亡的认知让其变得可怕。《死亡哲学十二讲》作者杨足仪在华中师范大学讲授死亡哲学多年,其深度而通俗的讲述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对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惊异、渴望、漠视、解脱、礼赞、言和等的分析,她指出,死亡与生命一样是存在的一部分。当我们真正认识了死亡,我们也就真正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网友对死亡哲学十二讲的评论
现实生活中,死亡在中国文化里算是很忌讳的话题,尤其是对老人而言。然而,这只是表象,很多学者十八死亡当作哲学来研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也颇为大胆,他直接提出了“死本能”的概念,认为死本能和生本能一样,是人最重要的两种冲动之一,死本能对内表现为抑郁、自杀等,对外表现为喜爱发动战争等……有点扯远了,《死亡哲学十二讲》其实是以华中师范大学杨足仪的精品课程为基础,整理出的关于死亡的十二个议题,据说杨老师当年的课程是人满为患,可见在当今大学生的观念里,死亡已经是可以讨论、可以重视的议题了。
本书中还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图片,这都是作者及编辑精心选取、寻找的。如古代陪葬品、各式墓葬、与死相关艺术品、各种鬼神、咒符等。图片的插入能够将死亡这一最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生动展现。
现将我最喜欢的一段摘写如下:
“人皆有死。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死亡,看到我们身边的人一个个地离我们而去。这些死去的人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明天的归宿。人生的不确定、死亡的焦虑浸润着人类心灵的深处。法国思想家巴斯卡曾这样写道:“不知谁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本身是什么样的人……我看到四周宇宙的无限,自己只限于这无限宇宙的一隅,不知为什么坐在此处而不是别处,也不知为什么这短暂的一生在过去和未来的无限中存在此一刻而不在另一时间。我看到的只是一片无限,在这无限之中,"rest":"我只是一个原子,一个终归无物的短暂幻影。我所知的只是不久必将死去,我最不了解的便是无法避免的死亡。”巴斯卡: 《巴斯卡冥想录》,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6页。面对死的必然,巴斯卡表达了人类深深的无奈和无助。但是,我们总是渴望着不死,总想抗拒死亡的到来,而宗教便是人类找到的抵御、驱散心灵所笼罩的死亡阴影的一种最古老的武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人类之创立宗教,正是要克服死亡、战胜死亡、超越死亡,实现永生与永恒。<br />……<br />哲学家叔本华曾极力推崇宗教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在《爱与苦恼》中,他指出,“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在《文化论》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宗教信仰可以使人摆脱其精神上的冲突,而使社会避免瓦解的状态。任何人在他亲身经历过许多别人丧葬的仪式之后,对于自己的死,便也有所准备。永生的信仰,经他屡次在亲友们的死亡仪式中练习之后,会使他愈清晰地觉得,他自己的来生是可预期的了。”精神分析大师荣格也认为,相信宗教的来生之说最合乎心理卫生,它的范围的持久性超出了我们的认识领域。时至今日,在现实世界,从西方的圣诞节、穆斯林的朝觐月、佛教的佛旦日中,从那些乘坐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香客到骑着牲畜的朝觐者再到一步一长叩的佛教徒身上,都能见证宗教的巨大吸引力与诱惑力。”"
喜欢死亡哲学十二讲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