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元旦活动之游山玩水
祥和庆元旦 法门寺新年鸣钟祈福
新年贺卡清新图片
各国元旦的节日习俗
“辉煌中国 ”
冼星海之女期待两部组歌首次同台
将于12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辉煌中国2011北京晚报新年音乐会”首次将《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歌》这两部红色经典组歌同台演出,并组建华丽演出阵容: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领衔《黄河大合唱》,瞿弦和朗诵、幺红、袁晨野领唱《黄河怨》、《黄河颂》;《长征组歌》部分则由军旅指挥家关序挥棒,耿莲凤、于乃久、韩芝萍等老将新兵与战友文工团、中国广播电影乐团共300 名艺术家共同奉献原汁原味的红色经典。这将是两部耳熟能详的民族声乐套曲多年来首次在一个舞台上呈现,年轻的音乐爱好者以及对红色组歌充满情结的中老年观众两大“红色组歌粉丝团”掀起了购票热潮。
冼星海女儿
希望能再听到
父亲手稿版本的大合唱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出生在《黄河大合唱》成稿半年后,70个年头里,这位老人听过了各种版本的《黄河大合唱》。在得知“辉煌中国2011”将把父亲的作品首次同《长征组歌》展现在同一舞台上后,冼妮娜表示很希望能亲自到北京看现场,但因年事已高,恐不能成行,只能在杭州预祝演出成功。
“辉煌中国2011”新年合唱音乐会中,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两个组歌是否能保持原汁原味。冼妮娜说,很多人听过那么多次《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合唱的八个乐章各有不同的含义和韵味,衔接默契,结构完整,一气呵成下来,一刻也不会觉得乏味,精神一直被提着。
冼妮娜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来,她在多次出席《黄河大合唱》演出现场时总会碰到一个老人。每次见到她,老人只问一句话“为什么现在的《黄河大合唱》没有当年在延安听的时候那么激动人心了?”冼妮娜每一次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直到1999年纪念大合唱60周年的活动上,冼妮娜同几位参与过1939年延安首演的老同志谈起此事,才发现,75年之后的版本与她父亲的手稿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对第一篇章《黄河船夫曲》的改变。
冼妮娜说,母亲告诉她,父亲冼星海在写这个乐章的时候,请著名诗人光未然给他讲述在黄河壶口瀑布段,船夫是怎样拼命地划船使他们安全渡过,吴西岭先生还反复唱船工号子给他听,所以他写出的《黄河船夫曲》才会如此动听。冼星海手稿版中,几个“划哟,冲上前”的三连音,一步一踏地带着这个灵魂篇章逐步上扬,也引领着观众的情绪愈来愈高涨,而修改后的版本紧张有余却沉着不足。
冼妮娜知道虽然再原汁原味的作品也无法回到75年之前的首演版本,但她仍然希望每一版《黄河大合唱》都能保持住老味道。
60前与90后粉丝
成购票主力
自“辉煌中国2011”开始售票以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观众来上门取票,而来购票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占了多半,并且都是真正的铁杆粉丝。有一位老人打电话订票,很详细地问了谁指挥,谁唱,《长征组歌》穿不穿红军服装,《黄河大合唱》有没有朗诵等等,并不让主办方送票,生怕中间出现纰漏,自己从大兴坐了将近2个小时的车亲自来取。
主办方也发现,购票者并不像之前预期的那样全部集中在中老年群体,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粉丝也占了半壁江山。有一部分年轻观众是买票陪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一起看演出。其中一个来买票的年轻人就在北京晚报的广告部工作,父亲是两部作品的铁杆粉丝,一定要他给弄来“内部赠票”,非看不可。小伙子哭笑不得,劝父亲说,你想想得有多少粉丝都像你一样非看不可,能买到票就不错了,哪还有赠票?
还有一部分年轻观众是音乐爱好者,对于这样在音乐性上堪称巅峰的作品一直充满向往,其中大部分都只听过却未看过现场演出,这两部组歌都因为配器复杂,人员过多,演唱、指挥难度都大,因此演出次数很少,所以不少年轻粉丝都不愿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一次欣赏到两个经典合唱。
正如冼妮娜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是最有中国风味和民族精神的,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因此红色组歌永远都会有粉丝,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