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性健康教育状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调查了开展性教育比较早的华师大。
性科学社团在争议中成长
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涉及性科学领域的学生社团华中师范大学性科学协会,协会成立以来一直在好奇和争议中成长。
“许多大学生性知识其实很缺乏,协会的任务就是培养同学们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和性观点。”该协会会长、大二学生林申琛告诉记者。
说起协会主办的活动,最有名当数话剧《阴道独白》。11名华师女大学生的表演,曾在武汉高校引起轰动。
看完话剧后,有学生说:“来看演出之前,感觉这些词比较隐晦,看完这部话剧,理解到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男女平等是来之不易的,是用血泪换来的。”
但许多同学对性科学仍采取回避态度。林申琛告诉记者,今年5月,协会举办的首届性教育技能大赛,到场人员不到40人,其中参赛人员仅7人。
最好的避孕方式是什么?梅毒分为几期?儿童性侵犯和婚内****是否属于犯罪行为……在“知识问答”环节,一系列问题让大学生们答不出来。但据了解,这些问题都是应该普及的性基础知识。
林申琛说,每年举行的艾滋病宣传日活动,除了文字图片宣传,协会还会现场向同学们展示避孕套的用法,但大多数人一看见就躲得远远的。
“一枝独秀”的选修课
“性科学协会能坚持11年,离不开彭晓辉老师的《性科学概论》。”林申琛笑着说,每周一堂的《性科学概论》选修课是华师学生选报的热点;由于名额不多,许多学生就只有站着旁听。
彭晓辉骄傲地说,在华师大,“很多隐秘事,孩子们不愿意跟家长探讨,他们会来找我。他们既是我的学生,也像我的子女。能被定位为一个能提供专业帮助、可信赖的长辈,我觉得自己的课很有意义。”
彭晓辉介绍,刚开始,很多报名的学生都提前来拿选课单,拿到后就偷偷藏起来怕被别人看到。被人问起的时候,就含含糊糊地说是“科学概论”,把前面的“性”给去掉。
据了解,高校中开设性教育课程的还非常少。恩施某高校学生小李告诉记者,她曾经选修过学校的《围产期保健》课,上课才发现,班上更多的是些起哄的男生,老师也就是放放分娩的视频和图片,缺乏科学的讲解。
华农学生向师告诉记者,学校除了艾滋病宣传日有关于性知识的宣传外,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长江工商学院学生小刘说,从小学到大学,从来都没有过关于性知识的教育。她觉得,性科学教育在大学是很有必要的,马上要踏入社会了,也有利于用正确的心态保护好自己。
拥有健康性心态很重要
对于教育部要求把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必修课,几乎所有的被访学生和老师都表示支持。婚姻都进入了大学校园,已经没有“性神秘感”的大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
采访中,不管是大学性教育老师还是大学生,都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要。
性教育专家指出,在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们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得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不健康、甚至有害的。青少年一方面有丰富的性知识,一方面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性教育,在社会上被动接受杂乱的性知识,很容易走上歧途。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加强性教育知识的传授,引导青少年拥有健康科学的性观念。
性教育如何开展才健康有益,让青年人接受?彭晓辉认为,大学性科学教育必须要超越以前人们提出的“健康教育”的概念。
他表示,由于性科学教育比较特殊,尚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教学方法运用特别重要。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涉及有关性社会学、性法学和性人文学科的各种案例、社会热点性问题和学生咨询案例,进行有关的教育。甚至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涉及个人心理或私密性问题进行个别咨询、指导。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性心理,防止因为“性”的问题而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