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思想汇报 抗震精神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发布时间: 2008-05-30 00:52:00 作者: 3come

抗震精神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4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因此,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400页] 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先进;一个国家在精神上挨饿,那么,迟早在物质上也要挨饿。[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621页]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民族有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古代,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产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优良传统。在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面对突如起来的巨变,优秀的中华儿女开始了民族精神的反省历程。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反思和扬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重塑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神。十月革命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思考国家命运的工具,为中国革命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注重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激励、导向作用,并大力倡导和培育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产生了诸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5"12汶川地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为民族精神往往是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结。民族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通过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来培育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才能拥有根植于民族灵魂的爱国情怀。党的十七大上确立了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文化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积淀和要求。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如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杰出代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但民族精神决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不断变化着的存在,既不能割断它由之而来的历史传统,更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时代现实。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08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需要随着革命、建设和发展不同时期加以扬弃。 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场地震灾害面前,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构筑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民族精神,迸发着那种巨大的民族力量。这就是每到在人民生命受到危险的关键时刻,全民族都能团结一心,凝聚成空前的力量。这些都可归结为一点,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然。冰心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都受得了。”中华民族在这些灾害和困难面前,就从来没有低过头,从不屈服,反倒表现出了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九九八年的抗洪战斗,军民一心,全力以赴,用血肉之躯在滔滔洪水中铸起了一道不朽的钢铁长城,创造了人间奇迹,用无穷的智慧和胆略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同样,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中国人再一次用实际行动征服病魔,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举全国之力沉着应对汶川地震。人民的生死关头,更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中华民族从未分离过,中华民族始终是在一起,无论何时,集结号划过天空时,我们就能在瞬间集结。国家众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无论是从物质上、精神上、经济上出发,都张显出的是整个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样,灾区人民也折射出不怕艰险、坚强不屈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景在继续,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在凝结。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从抗震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强大动力,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十七大报告的再确立、再强化,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乃至决定着整个民族的精神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形势和深刻变革的国际形势深刻变革,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泱泱中国需要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企盼中华民族精神永驻神州大地! 

读书人网 >思想汇报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