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学习十七大精神 浅谈中华文明的历史意

发布时间: 2008-06-20 01:19:36 作者: 3come

学习十七大精神 浅谈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同时,构建“和谐世界”,也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其一,中华民族是中世仅见,万古长存的文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唯一幸存者,是富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虽有周期波动,有兴衰历程,但与其他文明被毁灭的命运截然不同的是,中华文明一直延绵至今,持续不绝,并且,像一朵奇葩,将亘古地绽放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
其二,中华文明是母亲文明,相比较而言,其他文明则是次生文明。中华文明不仅是东亚的母亲文明,也是世界的母亲文明,是至今为止唯一延续下来的母亲文明。而来源于“两希文明”的西方文明,乃是由两种张力不同的“亚文明”构成的,一为希腊—罗马文明,一为希伯来—基督教文明。其他文明古国诸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亦皆如此,均为次生文明。
其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承受着世界忧患,承受着来自世界的压力,如近代来自海洋上的西方的武力和暴力。中国问题不只是在于中国本身,她还承受着来自全世界的灾难和祸患。儒家文明就曾明确提出,要吸收世界的祸因,以平天下。
其四,中国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天下”,是世界的中心,只是1840年以后才降为一个国家。
其五,中华民族的文明有两个要义:一是解决人类永生问题;二是她的发展不损害外部世界,不损害外界生物圈。儒家有话为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文明强调不能用物质手段去破坏世界,不去扰乱世界安宁——这一点也与其他文明有所不同。
二、中华文明的最高追求“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均得以世界为归依、为出发点、为前提。换言之,均得先考虑世界,然后再考虑区域、国家或民族;当某一区域、国家或民族之利益与世界之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均得取世界之利益而舍区域、国家或民族之利益。几千年中华文明之最高追求即是世界主义。
孔子所作《春秋》的“微言大义”,是一种“大一统”之追求。其“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即是表示由国家主义而区域主义、由区域主义而世界主义之不断进化之阶梯。可见,世界主义乃是《春秋》一书的最高追求。
《大学》表达的也是“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它以为只有“治国平天下”之学,才够资格称为“大学”,而“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又以什么为最高追求呢? 以世界主义为最高追求。
《中庸》之基调亦是世界主义。中庸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视,故曰配天”,此处将思维视野明确定位于超乎“中国”之上,显然是有比大学更进一步的了。其世界主义甚至已经突破地球的界限了。
《论语》也不脱离世界主义之立场。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之言,已经具有世界主义的立场。其“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言,就更是具有宏大的世界主义气魄。
宋儒张载不仅承绪了先秦圣哲的世界主义传统,而且发展了此种传统。张载《正蒙》一书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言,不仅突破了国家中心论,而且还突破了人类中心论。此外,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硕德大儒,均是承绪并光大世界主义之思维传统的。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也是立于世界主义的立场而说的。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以这样的世界主义眼光,去看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感觉它们是非常褊狭可鄙的。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具有四大特征,这就是:(1)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是宇宙主义的;(2)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是和平主义的;(3)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是文化主义的(即不以贫富、血统、区域分贵贱) ;(4)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是不反国家主义、个人主义的,换言之,是“全息主义”的。
三、“世界主义”的当代价值
首先,世界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和公众,都是从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模式去认识、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上的认识和信仰体系强有力地影响国家领导人看待政策问题,无论是个人和集体都是如此,并且经常决定他们对待问题的选择方案。相对而言,中华文明所追求的世界主义,着重整体观,这对研究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西方文化注重分别与对抗,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时,总要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实体和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则截然不同,世界主义讲求和谐与统一,着重从整体把握事物,着重事务的结构、功能和联系,总是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之中去研究。
其次,世界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协调作用。世界主义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它为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严峻对立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哲学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在现实关怀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对终极关怀却无能为力,使人们仅仅为最大满足“形而下”的现实需要而贪婪的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因此只有中华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才能克服西方文化的弊端。
第三,世界主义在处理国家关系、民族矛盾问题上的作用。世界主义的核心就是“和谐”。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的联合国讲话中提到争取一个“和谐世界”,在2006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致词时提出“共建和谐地区”,同年,在亚信会议上又提出共建“和谐亚洲”,世界主义及其“和谐”理念已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思维。中国文化中的世界主义贵和谐、尚中道,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去化解人世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世界主义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调节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世界主义无疑是有重大价值的。

读书人网 >心得体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