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话老人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九”历来称之为最大数字,因此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于是重阳节又多了一层含意。
古代在重阳节素有登高的习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诗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最为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如杜甫《九日》诗中写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即使有病也不忘登高,可见古人对登高情有独钟!登高远眺,寓意深远,古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可以说人的一生在不断地登高,年龄上有个自然的登高,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人们称之为高龄、高寿了。同样,在其精神境界上也不断地登高。一般来说,老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具有一种内在自然美,称之为“无限夕阳美”。此时,人的一生在历尽沧桑后,个性己经完成,是非了如指掌,经历丰富,学识渊博,知止有定,胸有成竹,与世无争,无所它求,超脱俗凡,洞悉秋毫,怀抱爱心,与人为善,展示出精神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
当然,也有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惜近黄泉”的,其实这话也不假,因为人都要走向死亡的,何况老年人更是逐渐步入了黄泉路。然而,这丝毫不影响老年人的内在美,因为在精神年龄上可以永葆年轻态,这就是古人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南宋的陆游高寿八十有五,晚年当然难以再干农活,但他有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全国优秀教师罗国权离开工作岗位后,十多来年来,退而不休,一直在“岗”,为社会继续贡献自己的知识,充分发挥晚年的余热。年逾古稀的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一如既往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是一个永远也闲不住的人,一个永远受人尊敬的人。真所谓:夕阳无限好,黄昏亦流彩。
生活中,还有的老人时常发出叹息,“人老万事休,不闻窗外事”,这也未免太消极了。近来,笔者又一次赏读了唐代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的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回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经,渔歌入浦深。”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晚年恬淡达观的心态,半是牢骚,半是自慰 ,也曲折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高、曾、父三代做过司马。王维早年也有过积极入世,一展宏图,以匡世济国的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乐观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之士相继受到排斥、打击,朝政日趋腐朽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正所谓“自顾无长策 ”,然而。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却隐含着愤懑,对朝政的失望使他选择了园林归隐这条道路。“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则反映出诗人晚年把世间一切看透,故“万事不关心”,隐居终南山。
笔者以为,人到晚年好静一点不假,淡泊名利一身轻无有牵挂,这也许是人生发展的必然。但未必是“万事不关心”,至少还要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否则与植物人有何不同,“万事不关心”的想法显然是绝对化了,这种消极避世的心态也太凄凉、太消极了。再说,人一生的经验积累在其智慧上未必差于风华正茂和立身之年,也未必真的“无长策”,当然,如果当局昏庸,不与其同流合污,也只得“空知返旧林”,隐身山林,独善其身了。王维的诗正是对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折射出的一种复杂心态及情感,是对日趋腐朽黑暗朝政的悲观失望和无情鞭鞑 。
如今,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喜事连连,一派繁荣景象,刚刚成功举办北京两个奥运会,又传来惊天喜讯:神七顺利飞天,航天员成功出舱在太空行走,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浩翰的太空中,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身在这样时代的老人其感受和心态,自然是王维所没有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情感。我们的党和政府对老人关怀备至,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总有一种受人尊重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根本用不着“空知返旧林”了。从心理上讲,人要长寿,必须在心态上永远年轻,所谓老年的身,青年的心。心理健康,身体也就自然健康。人活到老,就要为社会服务到老、助人为乐到老,这样就能成为精神上的高境界和年龄上的高寿星,如此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