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农机系统赴外考察工作报告
2008年11月12日至13日,泸州市农机系统赴外考察组在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霞的带领下赴成都市所属的新都区、郫县及眉山市的青神县进行了学习和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热情欢迎和接待。考察地农机主管部门针对农机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考察组介绍了发展农机的宝贵经验,使考察组人员深受启发,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赴外考察所在地工作特点
(一)以大农机服务大农业
农机事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都区农机局的领导认为:农机事业必须围绕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重基础、抓基层、保安全、强管理为出发点,注重人、机、地和谐发展。郫县提出了:要解决农村“田由谁种,人往那里去,钱从何来”的农机发展理念。两区县的农机化发展水平都达到50%以上,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青神县农机主管部门围绕县委政府的“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制定了“一品一机”的发展规划,为实施大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引进多元化投入机制。典型的做法是:带机入会、现金入股、土地流转、盈利分红,充分发挥农机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农机技能人才成为发展农机的带头人。青神县一个农机大户,率先组织农机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高性能插秧机2台、联合收割机2台、耕整机10多台、75马力拖拉机1台,承包500亩农民流转土地,每亩纯收入达300元。新都区、郫县依托农机大户都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已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章程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已开始起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即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
(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四种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农机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
1、业主自营模式。
2、以农机大户为实施主体。
3、以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4、以村社为主,整村推进。
新都区农机局对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业主给予补贴。2008年新都区通过多种模式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区达10000亩、郫县8000亩、青神县2000亩,其经验得到农业部和省农机局的充分肯定。青神县农机局通过苦干、实干、巧干赢得2009年部级项目,通过抓目标、抓宣传、抓培训、抓扶持赢得发展农机新技术的先机。
(四)农机服务体系健全
新都区、郫县按农机专业、片区建站,农机工作人员所需经费,按公务员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新都区每年列入支持农机发展项目工作经费达500万元,郫县达300万元。农机推广站按职责履行公益性职能,积极引导农机维修、培训服务网点发展,仅新都区就建立农机维修网点91个,已形成农机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
(五)以建立粮食高产创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鼓励推广粮食生产劳动环节使用先进适用农机具,推进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进程,为实施粮食高产创业目标创造良好环境。郫县以承包费支持机关工作人员下乡承包高产基地,产量高于平均数的给予重奖,产量越高,奖励越重。
(六)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地方累加补贴
新都区在解决购机补贴项目及工作经费的同时,对购机户实行累加补贴,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的补贴比例最高达到85%,让农户免费试用先进的农机产品。郫县重点扶持农机专合组织的发展,对购置高性能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在省政府累加补贴的基础上地方再补贴15%,为顺利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提供了保障。
考察区县的共同经验是:党政重视是关键,强化目标是手段,体系健全是前提,加强投入是保障,专合组织发展是主体。
二、我市农机发展思路及工作对策
(一)工作思路
根据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我市农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农机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以强化农机服务体系为保障,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为已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对策
1、加强领导,强化农机基础地位
机耕道建设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赋予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提灌站建设是农机发展的基础项目,涉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问题,应高度重视,提供政策支持,把农机发展的基础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方向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农机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已成为发展趋势,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意见、政策和实施方案。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经营性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按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扶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服务内容的农机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专业大户。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及其它形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农机作业、流通、维修、运输等服务市场,创新模式和机制,创建优质品牌,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完善和拓展农机流通市场,培育一批农机流通骨干企业,逐步形成现代化农机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
3、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①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市政府确定的农业发展示范园区中一个重要示范项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要积极探索扩大示范点,重点发展种植专业户、农机专业户,建立专业合作社。
②明确职责,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区县职责,列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
③拟定方案,明确选址。
④加强宣传,实现土地流转。
⑤效果评估,全面推广。
4、加大力度,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机企业少、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我市农机企业的基本特征,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推进我市农机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我市农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自身农机产品科研开发,做强做大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强、竞争力大的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生产小(微)型农业机械骨干企业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尽快提升我市农机工业水平,把农机工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
切实履行职责,用好、用够、用活农机发展优惠政策,努力拓宽农民购买补贴机具补贴规模、种类和范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其对农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监管,建立地方政府对农机购置补贴累加补贴机制,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又好又快实施。
6、加大投入,加强协作。农机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
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机制。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引进、研发、示范、鉴定、推广等给予资金支持,对农机提灌、乡村机耕道等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应加大建、管、养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使农机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资金有稳定的来源渠道。(考察组成员:王 霞——泸州市农机局局长 王宏一——泸州市农机局副局长 葛方文——泸州市农机局科技教育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