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察报告范文
一、科技考察报告
人们通常对考察过程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研究、整理,找出其中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据此写成的文字材料叫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是直接经验的总结。特别是描叙自然现象的考察报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许多学科如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在创建的时期,都曾将考察工作当作研究的主要手段,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它曾经写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考察报告,对人类知识领域的开拓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世纪初,普鲁士博物学家洪堡曾花了5年时间在南美洲及墨西哥湾的海上与岛上考察,长期的考察使他发展了地理学和气象学。洪堡的工作推动了欧洲各国的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英国派“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航行,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随同这艘军舰完成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考察。他归来后动手整理了考察活动笔记。这次考察活动为他的进化论学说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为他后来发表的《物种起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科技考察报告的种类、结构和写法
常见的科技考察报告有三类: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1.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普作品之间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来介绍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生产技术;比之于科学论文,则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注重论证说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是运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见到的科学技术事实,为科技工作者传达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而为科研提供情报线索。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写作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在体裁上,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由过去的类别单一发展为现时的多种类别并存,其中有:某一国家科技情况的考察报告;某一国家某一学科的考察报告;几个国家某一相同学科的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表现力度,为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写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格式为前言、概述、考察细目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地介绍本考察团的名称、组成,考察过程中所访问的国别、城市、机构、参观的具体单位等。
“概述”,也有单独写,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写的。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总体情况。写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写出考察的内容和收获。
“考察细目”是考察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都在这部分。写法上,可把考察内容分成若干条,然后逐条详细介绍考察所获得的专业内容。可以使用科技术语,语句力求简明扼要。
科技考察报告
例文:
《日本半导体器件技术概况考察报告》的提纲是:
(1)题目
(2)考察团名称
(3)前言
(4)综述(介绍日本半导体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特点)
(5)日本集成电路发展概况和工艺
(6)日本集成电路的制版工艺
(7)日本集成电路生产的净化技术
(8)日本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
(9)日本集成电路的外壳封装
(10)日本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概况。
2.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是为完整地反映各种科技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而写成的综合材料。在这里,科技会议是其考察的基础,会议上宣读的各种文献则是它要深入考察的所在,因为会议的主题内容都反映在会议文献中。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的写作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部分“概况”,要写明会议名称、主办机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获”,这是考察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本次会议上本学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动向,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那个分支领域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二是介绍会议的主要论文,要具体到图表、数据、方法、论证、结论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选择会议中最主要的论文,摘取其精华进行介绍,不能流水帐式地进行介绍,也不能照录全文。
三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介绍国外在本学科上的科学管理、学科方向选择、技术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国内借鉴、汲取、运用。
3.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是科技研究人员为了某一科研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范围很广。搞地质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层地质发育情况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雪山的冰川进行考察;学生物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稀有动物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经济价值进行考察。只要他们对实地考察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结构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贯到底的,有分成几部分的,还有采用日记体裁写的。例如,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采用的是日记体裁;物候学家竺可桢的《雷琼地区考察报告》在结构方式上是“小标题式”;地理学家徐蓉的《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在结构方式是分成几部分叙述和论述。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格式是:
(1)题目;
(2)作者及单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6)结果和讨论;
(7)参考交献。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徐馨
(南京大学地理系)
一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呈西南—东北走 向,主峰东、西天目山及清凉峰(海扰1787米)等,标高均在1500米以上,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冰川作用,使山体更显得高耸峻扰,成为长江下游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名山和风景胜地之一。
天目山主体是由多种喷出岩和侵入岩组成,两侧低山丘陵则是下古生界沉积岩分布区,火山岩与沉积岩接触地带,常是天目山南北两侧断裂带之所在。
对于天目山雄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尤其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存在与否,分歧更为突出。为此,我们曾几次去天目山进行较详细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天目山很多地貌形态应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产物,其中像冰桌,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本文着重阐述冰桌,以求引起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
二
天目山南北两坡
各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南坡的叫天目溪,汇入富春江,属钱塘江水系;北坡的叫西苕溪,东流入太湖,属太潮水系。天目山则为钱塘江与太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育在主体两坡的众多沟溪,分别成为两大水系的次一级支流。天目山冰桌,就是发现在南坡天目溪上游马哨河的支谷一—马哨坑谷口侵蚀平台上。
马哨坑支谷发育在两种不同的基岩上。上游位于火山岩区(主要是花岗岩类),由三条较典型的小U谷组成的。三者横剖面均呈半圆槽形,两壁圆滑,无坡折亦无平台;纵剖面为比较均匀的平底直谷,尤以在枫树下村相汇的两条U谷保存最好,也最典型,这两条谷地源出于马哨岭与太子尖(1559米)南坡,朝向南偏东,在枫树下附近的谷口,是以40米左右的陡槛降落到主谷,使之呈悬谷形态,目前陡槛虽遭切割形成峡谷地段,但从陡槽残部可以恢复原有形态,略高于上游U谷谷底。
三条支谷汇合于方家村之后,谷地则由宽盆与窄裙相间串联而成。宽盆中巨砾岩块满布;窄槛上基岩裸露,显现原始谷底起伏不平。现代流水在宽谷盆地段,婉曲旋流于砂砾之间;而在窄谷岩槛段,则深切基岩成陡直峡谷。
待到谷口,谷地开宽,发育了两级平台。低级平台高出河面约20米,上部由红色砂粘土巨砾混杂堆积组成;下部由10余米高的古生代炭岩基座组成的。平台后缘砾径变小,少见巨砾(1米以上)。高级平台全由下古生界炭岩或泥炭岩组成的平坦开阔侵蚀平台,高出河面约40米以上,平台面基岩裸露,仅在后缘山坡坡麓,有少数灰岩崩积岩块。但在马哨坑谷口与马哨河谷地交汇处,发现4块巨大花岗岩块,叠加成桌状堆积体,鹤立于高级台面上,成为罕见的典型冰桌。
三
天目山冰桌是由4块不同大小的漂砾相互迭加而成的。其中相当于桌面的岩块,呈不规则的扁平体(4.8×3.4×1.3立方米),覆于3块巨砾之上,砾面上可同时容纳多人坐立。这块巨砾的原始轮廓,虽经长期风化剥蚀,外表已发育1厘米左右厚的风化壳,但其原始棱角依然可辨。恢复本来外形,原为沿节理崩落的岩块,这是冰流从上游驮运至此堆积的。相当于桌腿的3块巨砾(分别为3.5×2.35×2.1立方米,;2.8×1.8×1.7立方米,和1.7×1.2×1.1立方米,),支撑着桌面,它们虽具不规则形,但外部轮廓已受一定程度的磨损,并有一些平滑面,也经过风化剥蚀,发育较厚的风化壳。我们认为,由这4块巨大砾组成的桌状堆积体,应属冰流搬运的漂砾所组成的典型冰桌。在冰桌右前方3~4米远处,另有2块1米左右的漂砾散布。除此6块之外,别无其它。
6块巨大漂砾,均系外来的花岗岩类岩石,这类岩石产地,与冰桌堆积地点,近者相距4~5公里,远者可达10公里以外。这种巨大砾块由什么外力将其运至高级平台面上,并使它们迭加成桌,且又选最大一块扁平岩块为“桌面”?我们认为除冰流搬运外,很难
以其它外力作用来解释。
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冰流流至谷口,已接近消融区的尾闾部分,冰层厚度大大减薄,将大量物质堆放在低级平台上。当冰流供给偶有增多,水面上升,这时,部分冰流连同搬运物质一起,外溢到高级台面,当冰量供给恢复正常,冰面下降,高平台上的溢冰消融,
由表碛和里碛迭置而成天目山冰桌。
四
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第四纪古冰川与古气候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澄清多年来一直争议本区有无冰川发育的问题。
我们研究过第四纪冰期中我国雪线高度,发现古雪线是向东递降的;我们又分析过气候资料,又发现现代高空气温零度层分布也是由东向西增高。现代雪线、现代云杉、冷杉林下限及常绿阔叶林上限等,均具有向东倾斜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别是巨大的东西向山脉,集中在西部,它们已成为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冰洋等强大寒潮南下的主要屏障,迫使寒潮路线向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集中、压缩,致使广阔空间的寒冷气流,被压缩在很窄的范围内通过,因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寒流加强,很多寒冷气候指标(如寒温带针叶林、冰缘动物群、黄土和冰缘冻土等)的界线,都比国内外同纬地区偏南。加之天目山地区又比长江下游其它山地更接近海洋,即使在盛冰期中,海面下降、陆地扩展、天目山距海较远的情况下,它还是比庐山等山地易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因而降水条件无疑比别的山地优越。在寒潮加强、降水条件又较优越的有利情况下,当盛冰期来临、气温急剧下降时期,天目山地区应有率先发育冰川的可能性。
例如更新世中,上海(现今气温15°C左右)、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生长云杉、冷杉林,气温降到3~6°C(云杉冷杉生长在年均温为0~9°C地区)时,那么天目山顶峰气温由8.8°C下降到-1~-4°C(即0~-6°C)。这一温度值,与海洋型冰川雪线附近的气温值一致。然而云杉、冷杉林生长,一般反映盛冰期前后的气温条件,而不代表最酷冷的盛冰期,最冷期只能生长干草原或苔原植被,平均气温比今降低12~15°C。以此计算,天目山顶峰的气温低到-3~-6°C以下,特别是天目山降水条件又较优越,更加促使气温下降的幅度。天目山冰桌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地区在第四纪中期确实发育了一定规模的山岳冰川。当时雪线的高度与现在保存的800~900米冰斗底部标高是一致的,冰流的末端最低下达海扰200一300米谷地中,也是完全可能的。马哨坑谷口海拔320米,正处于冰流下达高程范围之内,故冰桌的存在,确是自然界的正常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