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高考作文指导:实践的金色之树常春

发布时间: 2009-01-19 22:32:48 作者: winnie

  从教学第一线到进修校,从语文教师到教研员,乙平老师的教学教研生涯可谓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并已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作文教育思想。而其中从他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高考作文教学思想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它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一、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是其作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对乙平老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他最初发表的论文是关于阅读的,接着涉及语文的各个方面,后来研究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作文教学上来,而高考作文教学最终成为其教研的落脚点和集大成者。乙平老师认为,只有遵循高考作文规律,标本兼治,言思并重,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场作文能力,帮助他们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中普遍性的形式是规律。”所谓规律,是一种抽象概括的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必须遵循的轨道。而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的形成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运用恰当的形式和语言加以表达的过程。因此乙平老师认为,高考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形式,首先要符合作文的规律,同时因其命题模式、时空限制、考试心理、阅卷实际等因素决定了它具有自己的训练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切实提高高考作文能力。乙平老师还认为,高考作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标本兼治——治本自然为主,而治标可以促进治本,指导学生“怎么写”是治标之举,但可以使学生真切看到自己有哪些方面不足,需要去做哪些事情,也就把他们推上“丰富内存,提高识见”的治本之路——于此同时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要同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而这些思想无论是对于作文教学理论,还是作文教学实践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纵观学术界,做学问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宏观的理论建构为基础,把握了普遍的原理,然后高屋建瓴,在必要的时候,再作有限的个案的具体分析;另一种方法则是,在对宏观理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把握之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理论,甚至可以颠覆权威理论。走后一条路的人很少,因为这个方法比较艰苦,颇有些手工业方式,但是也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由于基础比较扎实雄厚,因而概括出来理论更具备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乙平老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在漫长的教学和教研过程中,多层面地分析探讨1952年至今的历届高考作文,点评分析数以千计的高考作文优卷,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的备考习作,归纳出了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高考作文教学理论,系统科学地阐释高考作文教学行为,并且不断地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从其编著中就可以充分看到这一点。在其24部编著中,写作方面的占17部之多,而书名直接标明“高考作文”者就有《历届高考优秀作文成功探源》、《二十年高考作文精讲》、《点击高考话题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大揭秘》、《高考作文乙平在线指导》、《高考作文名师预测与精批》等6部,而其他诸如《供料议论文写作》、《巧妙构思八十例》、《作文指向成功》、《记叙文创优导写》、《议论文创优导写》、《考场作文创优导写》、《作文指导荟萃》、《名师乙平作文在线点评》等编著又何尝不是和高考作文教学紧密相连呢?再加之2002年开始创建被各大搜索引擎收录影响广大的“高考作文天网”,2005年3月又与搜狐网联袂推出高考作文专栏,并创办“乙平作文在线”,在网上为全国各地参加高考的学生评改作文,2005年12月受聘为搜狐网教育频道首席高考作文辅导专家,指导文章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放眼全国,在此领域有如此成就、与之比肩者又有几人呢?所以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教授将高考作文教学研究说成乙平老师“专属的领域”,应该说一点也不为过;甚而至于可以这么说,乙平之所以为乙平,正是因为高考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独立、批判的理论精神是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基石。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得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就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理论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而在高考作文教学研究这块尚未被完全开垦的土地上,乙平老师秉承发扬了这种独立于群体意识、权威意志,不盲从、不轻信,经过独立思考再进行判断、选择的教研精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种独立批判的教研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高考命题的理性分析和评价。比如说乙平老师在《199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之我见》(《考试研究》1993年第1期)中便开始提出了自己对高考作文试题的看法;而在《93年高考作文二题窥观》(《考试研究》1993年第5、6合期)中也对1993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说,认为当年的小作文“为圆规写一段说明文字”存在写作认识障碍,也就是写作过程中由于认识因素而造成的构思和行文的困难,因为“考生下笔写作时,认识障碍就来了:其一,要说明圆规的构造,必须把它的部件分解出来,那些熟视无睹的部件该怎么称呼呢?总不能自行命名吧。其二,延伸杆和墨线脚并非学习的圆规所有的,这两个“怪物”有人见过,有人未见过(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考生)”,所以由于命题者“不曾全面地考虑写作的认识障碍,致使小作文设计不尽人意”。而此后的《1996年高考作文试题超纲》(《语文学习》1996年第8期)、《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目——评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考试研究》1997年第4期)、《高考作文题型走向成熟》(《考试研究》1998年第4、5合期)、《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丢了什么》(《考试研究》2001年第4期)以及《白璧微瑕好试题——评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中学生导报高考语文专版》2004-10-12)等,都是在他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精神下诞生的教研成果。

  近年来高考命题形式迭出,变化很大,当话题作文兴起时候,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迷失了方向,只能盲目而疲惫地跟风,唯“话题”是问,而乙平老师冷静地看到“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我们不能因话题作文的出现而否定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价值,话题作文恰恰是在这两大题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然如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就不能一味话题,相反,平时不妨多做一些常规作文训练,让学生打好作文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话题作文的特殊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指导荟萃>后记》)。在当年众多写作指导中,可谓是不赶时髦,不弃时尚,冷静而清醒。而这两年高考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乙平老师亦不为新名词新概念所动,一针见血指出它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本是一脉相承,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

  更难得可贵的是,这种独立批判的教研精神同样也表现在对自我的否定和超越上。高考作文教学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始”而“无终”,只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批判才得以使其保持活力。而乙平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他在1998年写就的《高考作文题型走向成熟》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高考作文试卷中作文试题一大一小的格局,标志这这种命题形式已经走向成熟”,但在写作此文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开始,高考只考一篇大作文,小作文被打入冷宫。但乙平老师“不悔前作”,依然将其收录在专著《中学语文散论》中,并戏称:“瓜熟蒂落。不用,岂不证明其成熟?”而正是这种敢于批判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态度,才使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始终站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前列。

三、崇实、致用的教学思想是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最突出特点和出发点。

  关注每个学生高考作文写作的提高,使每个考生在高考考场上获得成功,是乙平高作文教学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便决定了其高考作文教学思想的最突出特点——崇实致用,而这也是其思想最大的价值之所在。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乙平老师致力于教辅读物的编撰。他根据自己对高考作文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理解及学习过程的认识,编撰了自成体系的一系列高考作文复习用书。

  例如,他收录了全国卷高考试题与优卷,按“作文试题”、“命题评说”、“写法讲解”、“优卷评析”的体例编写了《二十年高考作文精讲》,考生从中既可以窥见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及其得失,从而对高考作文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得到有效的高考作文指导和优卷的示范,从而提高高考作文的能力并获得理想成绩。此书出版后被湖南儿童图书馆列为推荐书目。

  再如他编辑《高考满分作文大揭秘》,用22个专题对高考作文获得满分的奥秘加以分析论述,每个专题都由“满分奥秘”、“实例展评”、“热身训练”、“相关链接”四个部分组成。“满分奥秘”以精炼的文字揭示写好高考作文的秘诀,“实例展评”则列举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为佐证并加以中肯的评点,“热身训练”用典型的话题作相应的写作指导,而“相关链接”则以有关的材料、作品拓展考生的视野。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直指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指导得法,实用性强,既可看作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也可看作是一本自学读本。而正因此乙平老师的许多高考作文指导用书被许多一线的教师和考生评为最理想的高考作文复习用书。

  乙平老师这种实用主义不仅获得广大高三学子的好评,也得到许多语文教育专家的共鸣和赏识。比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黄玉峰老师在《点击高考话题作文序》中认为,此书对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题型类别”“写作技巧”“运思技巧”都进行了仔仔细细地梳理和研究,给考生以启发,“帮助那写作积累不丰的考生,运用各种方法取得高考的成功”。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陈日亮老师也认为,如果学生“在构思动笔之顷,很自然地想起郭庭平导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典型示例”,就会“更有助于凝神结想,更有利于一挥而就”。而语文教育专家程力夫先生曾经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推荐乙平老师的《供料议论文写作》,他评价说:“由于作者有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因而指导切实中肯,针对性很强。譬如说,高中生写作议论文的最大弱点在于材料吃不透,论理不充分。郭老师就重在讲授相应的思维操作方法,教学生依法运思。书中多处配以运思图示,解剖写作流程;有的还将写作规则浓缩成易于记诵的口诀,使写作者循规蹈矩,以成方圆。这样不仅想学生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而且对怎样更好地进行写作指导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启示。”(《简评<供料议论文写作>》)

  而2005-2008年出版的《高考作文乙平在线指导》、《高考作文名师预测与精批》、《名师乙平作文在线点评》三本书,更是把这种崇实致用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书收集了近四百例的个案分析,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子的典型鲜活的写作实例进行切中肯綮的点评,不仅对习作者本身来说效果极佳,提高极快,而且对广大读者而言同样也富有指导意义。

四、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是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生命线。

  当年乙平老师在编撰“金笔神作文系列” 丛书《记叙文创优导写》、《议论文创优导写》和《考场作文创优导写》之时,正逢大力宣扬“创新精神”,于是有人建议,为何不改为“创新导写”,那样不是更时髦吗?但乙平老师认为,“追求时尚固然很好,但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创优’的外延比‘创新’大,优秀作文未必是创新之作”,“从学生写作的现状看,能写出好作文的为数不少,真正能达到创新境界的委实不多,因为创新毕竟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面对全体学生,在指导创优的基础上求创新,不失为实事求是的明智之举”。这便充分体现出乙平老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的科学严谨表现在尊重高考作文规律。乙平老师认为,高考考场创优“只有四个字:规范、创新。所谓规范,指按要求写好作文;所谓创新,指尽量写出新意,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创新之作固然是考场优秀作文,规范的言之有物的文章也在优秀之列。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二者并不矛盾,互相依存”。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王立根老师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真是一语破的、要言不烦”,并且评价乙平老师的高考作文教学“把考场作文的概念,引向了一个新的天地”(《考场作文创优导写序》)。

  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的科学严谨表现在教学指导方法得当,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乃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智力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高考作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如此。所以乙平老师“重在讲授相应的思维操作方法,教学生依法运思”(程力夫《简评<供料议论文写作》),“侧重从思维角度探讨考场作文制胜的根本,进而提炼出获得考场作文成功的某些规律”(蔡澄清《历届高考优秀作文成功探源序》),同时乙平老师坚持认为,“写作指导不能‘空口说白话’,当有实例示范,让被指导者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获得感性印证,使之在写作的实践中有实实在在的路可走”。显然,这才从根本上指出制胜奥秘:遵循思维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写作训练,提高高考作文本领。这就把“高考制胜”落到实处,摒弃了“坐而论道”的流弊。

  而正是这种科学严谨的教研态度,使他的教学思想具有长青的生命力。2005年和2006年在“乙平作文在线”上命中全国各地多道高考作文试题,虽然看似偶然但其中却蕴含着必然,这证明了乙平高考作文思想符合高考作文的规律;也因此早在1993年编著的《供料议论文写作》现在依然是许多教师高考作文指导的不二选择,比如泉州五中陈宏明老师在评析2008年福建卷作文试题时仍然“参考郭庭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供料议论文写作》”进行论述。(详见《评析<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

  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既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又与时俱进地跟语文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充满了不断创新的生命力。作为我国一名优秀的作文教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近三十年来他一直为语文教育事业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他做学问真正做到了“不甘寂寞但又耐得住寂寞”。他的论文与著作,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结晶,字字句句都充满智慧与汗水。歌德诗云:“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的金色之树常春。”我想,如果将“生命”一词换成“实践”,那么把“实践的金色之树常春”这句话送给乙平老师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乙平高考作文教学思想和实践这棵常春之树,一定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和煦的春风。

读书人网 >高考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