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返城农民工中,有1100万人尚未就业。3月10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上述数字。(3月11日新华网)
“农民工”是近年来见诸网络报端频率较高的热点话题之一,农民工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冲击。如何在逆境中破解就业困局?近段时间来,全国不少地方政府都纷纷捧出了制胜“法宝”,以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政策支持、送岗位下乡、组织专场招聘会、免费培训、扩大当地重点项目招工数量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农民工就业想办法、铺路子、找工作,努力拓展了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
由政府直接出面,帮助农民工缓解就业压力,破解就业困局,无疑是件值得嘉许的事情。尤其对于拉动我国内需,开拓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消费,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和快速增长,无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政府毕竟只是一级公共职能服务机构,在扶持农民工就业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其他各层面的公共服务难题,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和靠政府投资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始终是有限的。仅靠政府去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确实不是一个万全之策。
那么,除了政府,巨大的农民工就业困境靠谁去破解?笔者以为可以靠企业。也就是说,让企业承担起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而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去或多或少都得到过政府的扶持。虽然,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但是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处于下滑状态的形势下,政府有了难题,企业又岂能责无旁贷?何况企业本身就有履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据专家概述:一是法律层面的责任;二是道义层面的责任。前者就是企业要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劣质服务混迹于世;而后者则是要求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关心和帮编辑推荐:http://www.reader8.net/data/2008/1018/special_68.html助社会或周边的弱势群体,通过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机会,以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细细品味,专家的概述不无道理。一个企业要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两方面的责任最起码是不容回避的。当然,两个层面的责任相对而言,法律责任固然是第一位的。企业如果违了法,向社会捐再多的款,搞再多的慈善事业,恐怕最终都会被归结为无社会责任可言。
一些企业因受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倒闭或减员,进而让不少农民工失了业,难道发生这样的现象就说明这个企业没有尽到社会责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是危机,就会有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这是一种正常情况。但现在的问题是,关键有这么一些企业,平常就缺乏根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员工的疾苦,平常依靠廉价劳动力“发财”,让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溢。而当企业利润受损时,就会翻脸不认人,毫不客气地对员工进行减薪、裁员,甚至于将那些廉价劳动力一脚踢出门去,把沉重的就业包袱扔到了政府那里。由于企业自身的不负责任,使得许多农民工被逼无奈返乡,或者滞留于他乡,从而为农村市场和城市安全稳定埋下了隐患。
而具体到企业,如何才能为农民工就业分担忧愁?笔者认为:一是企业尽量做到不减薪、不裁员,保持原有用工关系,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减负;二是效益相对较好的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用工门槛,努力拓展就业空间,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强技术和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企业与其他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及合作,利用多种途径,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搞好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尽量帮助合作企业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确保农民工朋友在危机中能够做到以“一变应万变”,保住自己的“饭碗”。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当前,农民工就业矛盾突出,这个问题不仅仅考验到了政府,同时也考验到了我们的每一个企业。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乃就业之基,民生之本,不能和政府的服务职能相提并论。企业必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企业家必须坚守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用自己的方式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说,破解农民工就业困局,没有企业的参与和责任担当,就难以较好地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
“亮剑”吧!为了社会,为了国家,我们期待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主动站出来,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