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是“经济”搭

发布时间: 2009-03-20 09:49:11 作者: Doris

  3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据我所知,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更有甚者,上海郊区出现了英国式的小城镇,城镇中间还有一个丘吉尔的铜像!”近一年来很担心,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新农村建成“洋农村”,更有文化保护意识欠缺的官员,将一些有着典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古村落,建成商业化的村庄。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今年两会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了《关于建议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的提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毁灭性摧残,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小屋和精神家园受到开发性破坏,长期以往,非物质文化和民间文化就会成为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瞻仰到的历史遗迹。我们的文化生活、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就会退化、绝迹。我们的现代生活和精神发展也会变得面目可憎,不修边幅,行为粗糙。

  这种现象与时下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编辑推荐:http://www.reader8.net/data/2008/1018/special_68.html观念有关。人们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是硬道理”是为了早日脱贫,改善落后的经济面貌。让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成为发展载体和舞台,让文化媒介成为“经济红娘”,也是可以理解的。

  文化是“红娘”,但不意味着文化在经济发展低人一等,两者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换言之,文化搭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也是为了发展文化,让壮大起来的经济来反哺文化,栽培文化。借助经济提升文化影响力,构建文化品牌,营造更多精神营养,使人们得到物质、文化双丰收,得到和谐发展。

  可不少地方却颠倒了这种关系,单纯将文化当作经济附属物,当作任意蹂躏的边缘性物质。因为文化影响的周期长,很多人认识不到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而更愿意沉湎在急功近利之中,文化发展成为一种随心所欲、长官意志和权力审美,形成了文化断层,形成令人可笑的“文化四不像”,在中国农村树一尊丘吉尔的铜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更为严重,据报道,在山西,这个素有"中国戏曲艺术摇篮"之乡美誉的地方曾经拥有52个地方小剧种,但目前,在全国300多个剧种中,山西除了四大梆子外,现如今仅存28种,一些剧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渐被历史尘封。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陆花鼓戏、芮城拉乎戏、弦子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录像资料。一年失掉一个剧种,保护和抢救濒临失传的地方剧种已迫在眉睫。

  对于文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17大报告中说得很清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将文化发展放到了重要位置,将区域文化、公益文化、文化市场和文化创新提到了提升到了重要位置。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还是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这对于各种文化边缘化和“文化四不像”都是一种批评和警示。

  正在渐富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需要,也是丰富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途径。

  文化已经到了需要反哺的历史阶段了,经济已经具备了补偿和反哺的能力了,我们应该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改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纠正人们心中已经形成的文化附庸地位,纠正人们对文化的漫不经心,更重要的,要通过这种位次的调整,树立人们敬仰文化、膜拜文化、尊重文化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文明,让文化成为小康发展的重要助手,为经济现代化发挥积极的推动力!

读书人网 >心得体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