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学习发展观心得体会:武汉燃烧科技的发

发布时间: 2009-03-22 20:42:58 作者: Doris

  全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全国第三大科教中心……江城武汉的头上,拥有很多光环。但与这些光环不相匹配的,是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对此,在前日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暨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发展工作会上,省长李鸿忠一连说出11个数字,鞭策我省特别是武汉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楚天都市报》3月1日报道)

  高校林立,人才济济,而且科教环境等也排在全国的三强之列。那么武汉,甚至整个湖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应同步而名副其实地排在全国的三强之列吧!然而,通过李省长所罗列的11个数字来看,很遗憾,其连在中部地区也没坐上第一和第二把交椅,就更不用谈与沿海发达地区去比了。颜何以堪?何颜以对?

  所谓的人才和科教等优势都重聚省会城市,所以武汉应该是近水楼台而先得月。于是,湖北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关键还在武汉,并以武汉为龙头而带动全省的其它地区。然而,结果却不是因其它地区的大距离滞后,而拖跨或拖累了武汉的一枝独秀。因为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上也并不高,才1700亿而已。而同类城市的深圳却有8700亿。相比之下,相差甚远。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武汉在和本省的其它城市比呢?还是冲破“内陆意识”在和全国的同类城市比呢?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武汉去思考,不然未来还是会辜负了省长8000亿到一万亿之期望的。

  武汉确实是不该如此“落后”的。因为它不仅具有人才和科教方面的优势,而且在交通和地域上有着九省通瞿的得天独厚。于是,武汉更没理由不成为“排头兵”。再则,追溯历史,远的不说,武汉在清末洋务运动以来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最大工商业城市之一,于是在民国时期就被世人号称为了东方的芝加哥。所以,武汉的眼光要放得远些,再远些。即使超过了8700亿的深圳,也还得再一鼓作气而永远向前。

  自身的条件允许能做到,过去的历史也告诉曾经做到过,说明武汉超前的发展,一切皆有可能。关键得看,武汉的思想有多远,于是就能走多远了。我们也不相信武汉会做井底之蛙。

  与其它城市一样,招商引资工作对于武汉来说仍然需要花力气来进行,并科学地施以千方百计。但是,从目前来看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群规模。所以,在未来的招商引资工作上应调整战略,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才有长久生存的活力和潜力。这样就可避免让一些“夕阳产业”进来占取一定的资源,而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不到多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成为包袱。同时,具有诸多科技优势的武汉,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存的最好的土壤。如果,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进驻到了武汉,那么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大气候就形成了,于是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不就突飞猛进地超前了么?

  当然,也不仅是要在招商引资上注重高新技术产业,而武汉已有的产业,政府也应该支持鼓励他们去尽可能地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同时,对于本地一些欲创业者,尽量地去引导和扶持他们朝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只有如此,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才会越来越多,于是将武汉真正打造出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多了,高新技术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样一来,不仅会让有武汉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东南飞”而留下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也会因为有了高新技术产业密集武汉而形成的“梧桐树”,而招来外地的“金凤凰”。于是,武汉就不是对自己意义和作用不大的人才仓库或中转站了。当然,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人才,这也还不够。既然武汉有这么多的高校,那就该让高校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尽可能得多发挥出来。所以,武汉的高校不仅只有培训人才的功能,而且还要把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输送给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比如,政府可在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之间牵线搭桥,让他们联合成立研发技术中心等。

  正如李省长非常形象的比方所说:科技就好比是燃料,它需要在发动机里燃烧,但我们只有燃料,发动机不在我们这里。但是,这台所谓的发动机是由千百个零部件组成,而笔者所讲的只是这些零部件中的其中几个而已。所以,让我们共同来献计献策将这台发动机尽快组装好,并早日投入正常运行。“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值是8000亿、1万亿。”省长有信心,我们也有信心。

读书人网 >心得体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