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翻开民族的悲剧页面。传记电影往往用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来制造人物命运的转折,叶问以及他的同辈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无用的境地。在武器强于武功,铁骑践踏武技的年代里,武者们的焦虑、彷徨、痛苦和无奈,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意义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发展的这个节点上,暴露出了香港电影一向力不从心的编剧水准。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个败笔,这个早先鲁莽憨厚的北方汉子,后来成为山贼不说,还匪夷所思地向日军出卖叶问(这个情节据说被删了,但我们从李钊的舍命提醒中可以获知)——这种突兀的性格转变、不知所踪的人物去向,还表现在武痴林兄弟的经历上,此不赘述。如此糟糕的副线设计让一众武者的生态展现差点让本片又成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版本。
幸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廖师傅的表现。这个长相富态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国产武师的第三号人物。心高气傲又带着点小市民习气的他,现在也要为了一日三餐而与日本人比武。他的处境同样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须面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被这些“粗人们”转化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机会填饱肚子的实用主义和冒险主义行动。廖师傅最终死于日本人的冷枪之下,也间接地死于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剧了习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过一枪,武者何为?
叶问深知这一点,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却只能去挖煤来换取一块烤地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胞惨死而无力施救。他对妻子说 “我很没用”的时候,眼神绝望地快要死去。这里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也预示着叶问将带着困惑重新上场,去扮演一个本不该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这里,很自然会涌起观看李连杰版《霍元甲》时的期待:集民族仇恨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宗师,是否又将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悲壮武打让我们再次经历爱国主义高涨的精神洗礼?
然而,《叶问》终究不是抗战版的《霍元甲》。决战的前一晚,他似乎解开了许多曾经解不开的心结:是该一心习武还是尊妻教子?是该独善其身还是尽传所学?是该以身殉国还是隐忍不作?中华武术的价值在哪里?国人习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民族大义是什么?国家伦理是什么?在人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一身的武学精髓又将如何发挥作用?……电影中,叶问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为,一个“仁”字还不足以让他满意,因为在轻松打倒日本人之后,影片给了一个煽情的慢镜,我们看到此时的叶问依然茫然,面对着欢声雷同的同胞,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来不及给答案了。中枪、人潮、抢救、逃亡……几行字幕伴随着历史照片交代了宗师的后半生广收徒弟、光大武学的历程。武者何为?《叶问》除了给我们带来咏春拳的精彩表演外,还抛给了我们这个存在主义式的严肃命题。我们的传统武学,被好莱坞拿去用威亚和电脑缔造了“功夫之王”,喜欢“拿来主义”国产导演又活学活用地制成了诸多烧钱大片。当武打成为特技和噱头后,张彻时代以“武”打出男儿热血和侠气的电影匆忙退场。如今,《叶问》艺术地再造了一个热爱武术如生命的一代宗师形象,并试图唤醒我们对中华武学的真正回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问》当之无愧地称得上近年来最好的功夫片。
《叶问》比起讲述黄飞鸿、陈真、霍元甲等武学前辈的传纪片或者动作剧情片来讲,有了很大的进步。故事模式有改变,不再执着于从弱变强,思想变化的过程;人物表演有进步,从高大全到平民化;动作设计有创新,钢丝少了,遵循物理定律的镜头多了。最值得品味的地方自然是本文所述的咏春之美。
人的手臂包括有上臂、前肢、手腕、手指等等,这些部分由关节链接,从上臂到手指,自由度越来越多,灵活性逐渐增强,上臂的转动半径虽然很大,发力也由身体至上臂,但论击打的准确还是得用手腕发力至指尖,尤其是一开始将手枪拆解一段,充分显示出了咏春的特点在于手腕的转动以及力的集中。
一次打咏春是廖师傅上门单挑叶问,显然这是一次朋友间的切磋。廖师傅虽有一些瑕疵,但本质上是个好人。叶问的拳法主要以手腕转动掌击前胸为主,平时除了知道太极以外,咏春这种同样是外柔内刚的拳法如同一次全新的视觉经验呈现在我们面前。廖师傅的大开大合的廖家拳遇上了咏春拳,真如大象碰着老鼠,无处可逃。廖师傅踉踉跄跄的窘态被武痴林的弟弟沙胆源撞见,进而引发了之后茶楼一众人物的出场,并暗示了人物走向。这一场亮相摆脱了为打而打的传统戏路。
“北方拳”的代表来佛山武馆街踢馆,最后自然是叶问来收拾残局。这一次的动作设计秉承了成龙大哥的风格,风趣幽默。小屁孩儿骑着自行车哐当出现在两个人之中,说了一句,爸爸,妈说你要是再不出手的话,家里的东东都要被打烂了。观众顿时乐了,在这之前,猛人已经打破了两个花瓶,甄子丹那无奈的眼神加上猛人那句“我赔!”已经让观众乐不可支,这次小孩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的设计。甄子丹在这一场中也较多地用到了腿法,咏春拳主要在拳,至于有没有腿法我不甚了解,但知道甄子丹的人都知道他腿功了得。导演自然少不了加上几招腿功。学习成龙大哥的地方还有鸡毛禅子的运用,其中妙处也是体现了咏春之柔,和猛人的大砍刀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场戏主要是树立叶问在乡里间的威信,之后街坊争相送物品让影片多了许多温情。同时介绍了一下猛人。
这一场以一打十的戏最猛烈但用时最短。叶问眼见廖师傅惨死,毅然挺身而出,一个挑十,这一场更多是手腕和上臂的扭技和快速的拳击。咏春由阴转刚,拳拳到肉,掌掌生风,甄子丹表演中常见的眼神和嫉恶如仇的表情又一次再现银幕,虽然这个道场的设计有点模仿李小龙,但是甄子丹的表演绝对不同李小龙,李小龙有傲气,甄子丹是底气。十个日本人非死即伤,,尤见最后一个日本人。眼睁睁地被打个半死。
这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三浦将军见识了叶问的功夫。也是全片的转折点。
在棉花厂一段,再次用到了兵器,但是兵器只不过从短的鸡毛禅子换成一根长竹竿。这又是甄子丹的表演时间,这里根本上与咏春无关。与咏春有关的是前面全民练咏春一段,也是叶问意识到开武馆的重要性的起始。回头说这一段中,主要是用来煽情的,也就是前面失踪的沙胆源成了猛人的跟班。甄子丹这里的技法都是点到即止,皮肉之伤而已。最后与三浦将军的对打,很多人觉得不过瘾,我也觉得不过瘾,但也许叶伟信认为叶问本来武功就比三浦要高,没必要先搞个反派先占优势的老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