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

发布时间: 2009-05-26 22:52:43 作者: dw1209

  本溪水洞(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

  实习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本溪水洞

  实习时间:2008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实习天气:晴,有时多云

  实习目的:观察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并了解其成因

  10月15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这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地点,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名胜风景区——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的本溪水洞风景区,来感受喀斯特溶洞这种地质地貌景观。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郊的本溪县小市镇境内,距本溪市区东28千米,它藏身于侠柯山腹,为千山山脉的东北边缘,太子河从洞前流过,是目前发现的可乘船游览的世界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地下暗河),是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喀斯特溶洞。洞口在太子河岸畔,洞口坐南面北,依山傍水,高7米,宽25米,呈半月形。在洞口上端的悬崖峭壁上,刻有薄一波手书的“本溪水洞” 四个大字。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长50多米的“迎客厅”,也是我们祖先三千多年前居住过的遗址。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高低错落,曲折迷离,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景观,令游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大厅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水面停泊游船四十余艘,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千余平方米的水面,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从护岸石阶拾级而下,通过长廊从码头上船,即可畅游水洞。水洞内深邃广阔,可游览的地下暗河全长2800米,面积3.6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50米,长80米。尚未开发的地下暗河长约3000米。洞内水流终年不竭。洞中水每昼夜最大流量2万余吨,水深最深处7米,水洞河道曲折蜿蜒,“三峡”、“九湾”清澈见底,故名“九曲银河”。银河两岸石笋林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洞顶穹庐钟乳高悬,神趣盎然,晶莹斑斓,六十多处景点各具特色,琳琅满目。新开发的“源头天池”、“玉女宫”等500米暗河景观别有天地,神幻莫测。洞内空气畅通,常年恒温10℃,四季如春。泛舟其中,如临仙境。本溪水洞1997年被国际洞穴协会接纳为亚洲首批会员,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名胜风景区,被中外游人誉为“北国一宝”,“天下奇观”,“亚洲一流”,“世界罕见”。洞外盘绕山腰的古式回廊,别具风韵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的内外景观相得益彰。站在洞口远望,对面山崖上大型摩崖石刻——观音造像,如从天际而来。太子河上漂流体验冒险的乐趣,池边垂钓领略渔人野趣。本溪水洞一年四季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让游人领略燕东胜境的神韵,体会北国风光的风骨。

  本溪水洞的地下暗河形成于距今20万年至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本溪水洞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本溪水洞内部的独特景观是因为发生了次生化学沉积。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分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当我们到达水洞风景区的门口时,过来了很多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他们卖的是本溪的特产——枫叶和蝴蝶的标本。我们觉得这些标本很有纪念意义,又是馈赠佳品,于是大家都买了一些。进了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光山色以及漫山遍野的红叶。走不多远就到了水洞的门口。我们进洞后先到的那个旱洞,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门口,开始正式的水洞游览。我们站成一排,穿上大衣,登上可承载12人的电动小船,由船员师傅向我们讲解水洞的一些相关信息。在洞内,我们第一次这么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览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又回到洞口,脱下大衣,在洞口拍照留念后自由活动。下午,我们集合后驱车回到住宿地。

  结束语

  为期一周的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结束了。在这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从辽东半岛南端的明珠大连到了半岛中部的古镇熊岳,又从熊岳到了辽东内陆山地的山城本溪,最后又从本溪回到了大连。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感受到了很多,有旅途的劳顿,有对工业污染的触目惊心,但更多的是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喜悦之情。因为有大量的照[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片留做纪念,我们今后还可以时常想起这次实习,回味那种登上山峰时豁然开朗的感觉,回味那种幽静的山间溪流边恬静自然的感觉,回味那种漫步田间果园怡然自得的感觉,回味那种旅途上和旅伴们娱乐的无限欢乐的感觉。

  这次实习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收获也非常多。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但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放松了身心,还更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便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将来更好地投身于为祖国地理事业的服务中去。


读书人网 >实习报告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