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原因很多。细究起来,在我看来,其深层原因主要是:1、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谁也不能代替政府,谁也代替不了政府,政府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埋不该埋的单。2、教育投入的不足。尽快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既定目标。(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2004年这一比例仅为2.79%,是亚洲国家中最低的,甚至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2005年更跌至2.16%,让人无法理解。在国家税收已突破3万亿的今天,这实在让人费解。说到底,还是一个是否将教育支出放在优先地位的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3、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确保重点,主张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学校。4、社会的不公平。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社会的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差距明显加大。5、扭曲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和现代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思想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6、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凸显政绩工程,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都将原本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优势学校锦上添花”,“做大做强”,去创示范、创品牌,而忽视“雪中送炭“(这有些像当年“亩产过万斤”的做法)人为加剧了差距。
二、 浏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一)确立科学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的,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抽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抽掉了和谐社会这个“大桶”最重要的一块板,和谐社会就无法建成,无法持久。所谓的和谐社会就不过是在沙滩上盖楼,随时有坍塌的可能。
首先,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和学校的发展,而是要在均衡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帮助基础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义务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地搞平均发展,而是分类发展。均衡发展不是把高水平的拉下来,也不是像园艺师手中的枝剪,非要剪成一般高低、一般身材,也不是“削高就低”,搞平均主义,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
第三,均衡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各具特色的发展。均衡发展应当是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因此,均衡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应当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第四,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辨证的历史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行为。目前,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要向广大人民群众承诺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差距。日本和美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我国相似,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主办,但由于实行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均衡发展的问题。日本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人员经费的50%、基建经费的30%除由中央政府补助外,其余大部分道府县补助。1998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的负担结构为:联邦6.8%,州48.4%,地方政府42.3%,私人2.5%。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大省级政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大结构布局调整力度。 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主要是通过强弱联合的方式,在进行时注重不给家长们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保证就近入学;在学校的规模上,注意要适度,不是越大越好,并且要使办学效益最大化。目的是通过合理设置学校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育均衡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四)实施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以证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学生和家长可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的一种支付形式。这种形式,经费跟着生源走,使得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和资源而竞争生源,进而迫使公立学校改善质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不仅给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机会,也给了政府调节的可能。对贫困学生适当多分教育券,富裕家庭则适当少分,均贫富的同时使大量低收入家庭[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的孩子能够进入想上而又上不起的高质量的学校,进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五)搞好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择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决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那些所谓的“精英学校”成了富人和官员子弟的天堂,直接诱发教育腐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底线。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
将现有优质初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依据人数比例分配给辖区内各小学,德智体等各方面择优选送,同时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重点高中的招生,也可以这样操作。学生一旦放弃升入对口学校的权利,则再转回原籍也不再视为本服务区的学生。各校不得提前录取,也不得以“分层次教学”的借口分“快慢班”,也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入学分班考试。只能依据毕业考试成绩的各分数段均衡编班。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学校的重点校、示范校。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择校”的压力。
(六)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制度。
要尽快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校长职级制和教师等级制,实行落聘制和辞退制,以改革旧有的教师为学校所有的格局,改变结构性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争取普遍提高现有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和教师智力资源的调配要打破校际壁垒,合理流动,从人力资源配置上推进教育均衡。高水平校长、师资要在一个区域内的各校之间轮换。人才是第一要素,均衡教育资源,校长、师资是比经费更重要的因素。在用人政策上应该简政放权,尽量减少政策上的不均衡。要发挥好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在软件建设上快速发展。
以普迹镇为例,如果按照《省基教决定》的安排,普迹中学校长作为普迹镇中学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普迹中心完小的校长为普迹镇小学教育的第一[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责任人。评价两人的实绩,不再单纯以本部为唯一或主要参照,而以全镇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则两位校长将不再会凭借其地域优势、办学条件优势和福利待遇优势将优质师资一网打尽,成为其创县示范校、市示范校的工具。他们将更多的考虑如何均衡,当然包括本部的专业教师长期在村校兼课,使“送课下校”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是勉强为之。
推而广之,全市统筹教师资源,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制度的建立,才能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人才能合理流动,最重要的是政策能向农村教师倾斜,实现城乡工资收入一体化。农村工资偏低、编制偏紧、不能享受住房补贴、福利待遇与集镇或城区教师有天壤之别,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心头最大的痛。因此,很多教师削尖脑袋往“好地方”钻,而薄弱学校、偏远学校留不住教师。
(七)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能有效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同一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这是一个“最低保障线”,学校的硬件建设应有一个上限,限制过量的建设投资,以遏制追求虚高的办学条件,制止追求“奢华”的不良作风。
我认为标准暂可定为:基本消除危房(包括“普九”后新增危房)、新课桌椅(很多学校已经急须换了)、电灯亮(解决阴雨天教室里光线太差的问题)、“校校通”(最少可拨号上网)、建设电脑室(1比10)或中心电教室和语音室、“七有”——有整洁、安全的校园;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有满足师生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每一乡镇有一栋以上能基本满足需要的“教师公寓”。
(八)加速信息化建设。
利用市教育局建立的中心教育资源库和中心网站,其他每个学校建立一个局域网,以网络中心的辐射功能实现[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分享和交流。农村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物流渠道”(成套教学光盘实物)和“网络渠道”(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送到每一所学校。
(九)加强教育评估。
以前的督导评估主要在学校的鉴定、分出三六九等上。各个地方、历任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不惜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堆砌到一个地方、一所学校,树一个夺人眼球的“窗口学校”,从而达到“一俊遮百丑”的功效。结果人为地加大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教育评估也可能误导学生和家长,使[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大家纷纷涌向所谓等级较高的学校,造成“低等级”学校在生源、资金上的“雪上加霜”,几轮恶性循环,那些“低等级”的学校就名副其实成了薄弱学校了。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淡化对学校的等级评估,还各校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教育评估应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制定一个适宜的、非歧视性的评估标准,督促各级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办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