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6-02 22:33:13 作者: dw1209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新时期新阶段 “三农”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局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驻村点贺街镇河东村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内容

  (一)基本情况

  河东村是“千年古镇、百年菜乡”——贺街镇的中心所在地,毗临327国道,陆路有207国道贯穿全村,距离梧州150公里,到广州330公里,西有贺江出西江直接珠江水系,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农户数275户,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3人,其中劳动力450人,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300元左右;全村总面积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450亩;该村水、电配套成网,用电、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通讯条件优越,信息网络健全,电信、互连网均与国际国内连通,电话入户率达95%,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建成标准化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已建垃圾池,沼气池30座,使用卫生厕所150座;村委办公用房于1999年新建,建筑总面积为180平方米,系钢筋水泥结构,各种办公设施齐全。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河东村有“两定”干部3人,平均年龄51周岁,文化程度均是高中文化水平。在带领村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和拥护。

  (三)民主管理情况

  河东村始终把民主管理的理念引入村“两委”工作全过程,不断健全民主管理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民主管理的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的原则,凡是涉及到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均由群众自己当家,自己作主,自己决定,还政于民。村里的大事、小事,放心让群众知道,放开让群众参与,做到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程序规范,确保广大群众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早,使村务公开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充分发挥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求真务实,务求实效,把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产业建设情况

  河东村是贺街镇几乎所有农产品的集散地,全村非农人口达70%以上,目前主要以流通和服务型产业为主,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60%以上。由于河东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蔬菜生产和果树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村的蔬菜流通一直闻名区内外,每天向广东方向批发的蔬菜量就达到200吨以上。

  (五)土地流转概况

  该村共有耕地面积450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150亩。目前,转让土地15亩,向外承包250亩,互换2亩,出租100亩,土地流转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1.6%,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规模经营,涉及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水果种植等经济项目。土地流转种植使该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与配置,消除了土地抛荒现象,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社会治安情况

  由于河东村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负责,同心同德,政治敏锐力强,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富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村务公开、党员培训教育、文体活动经常化,因此,河东村社会治安较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村50%以上农户达到文明户要求,没有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以及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河东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属空白。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是组织建设出现瓶颈困扰,河东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且现在外出务工仍是该村青年的首要选择,该村青壮年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三是对信息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三农”科技信息网等网络资源优势。由于基层领导、专业大户、农户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信息的需求并不迫切,利用信息调整结构、组织生产的意识不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信息化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是农村劳动力大多数还停留在体力型劳动,缺少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等人才,因此就业竞争能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少。

  解决措施:

  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种植,延伸产业链。根据市场要求,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使蔬菜品种标准化、蔬菜品质精细化、让蔬菜种植和加工产业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致富本领。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坚持高标准,严格发展,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构成,合理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强化选拔措施,突出发展重点。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一支量足质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三是要加大对村干部和农民信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广泛宣传加快信息化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其对信息化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有一个直观地认识,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采取“就近就地”培训、“进村办班”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开设各类实用性技术培训项目。

  三、未来发展思路

  一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搞好村镇规划建设,重点整治脏乱差现象,集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是加强乡风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读书人网 >调查报告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