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大学生思想汇报:乡村基层是大学生“村

发布时间: 2009-07-26 11:17:37 作者: Doris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支部:

  我一直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近期作为一名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培训,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刻的学习,思想和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各市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的重大意义。不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还从今年开始选派市、县两级机关新招录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到村(社区)任职锻炼两年,并形成相关制度。目前,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500多名,他们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中不仅涌现出了以黄俊为代表的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典型,更有一批同志走上了村“两委”主要领导岗位。实践证明,乡村基层已成为大学生“村官”磨砺成长的“大舞台”。下面我就将自己的认识汇报如下:

  提高认识深度,认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的深远意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城乡基层改善班子结构,提升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村级党组织,关键是党员干部队伍。近年来,全市1300多个村(社区) “两委”班子的结构和能力素质等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我市的发展需要相比,全市村(社区)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都还不尽合理。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有文化、眼界宽、信息灵,又经过组织人事部门的层层筛选,才被选聘到村(社区)任职。既为基层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又可以实现大学生村官和“本土村官”能力与经验、资历与活力、阅历与魄力的有机互补,从而逐步改善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有效缓解基层人才紧缺的状况,为推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年轻干部磨砺意志品格,经受锻炼考验,进一步优化干部人才的后备资源。李源潮同志在看望我市大学生“村官”时明确指出: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理解的骨干力量。温室里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坐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农村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的好课堂,是培养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就是给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到基层一线和农民共同体验甘苦、一起摸爬滚打、磨练意志、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创造一个干事创业、施展抱负的舞台。实践证明,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经历过风雨的锤炼锻打,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更高,能力更强,作风更好,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更深。这样的年轻干部,吃得农民饭,穿得农民衣,明得农民苦,兴得农民业,群众暖心,组织放心。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化解事关民生的根本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基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就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就业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到农村去干事创业,到基层去成就自我。高校毕业生志愿到农村工作,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能在广大学生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注重典型引导,使大学生村官“坚定信念、树立目标、积极进取”

  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坚定扎根农村的信念至关重要。这是真正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奉献青春和智慧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初到农村工作,存在不少困惑,比如因为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村官应是由村民选举产生,且由本村村民担任。而大学生是经选聘“空降”到村里的,不接“地气”,往往难以深入接触村级核心事务,不少人可能会面临无事可做、无人重视的短暂尴尬局面,不少人心里会悄然打起 “退堂鼓”,或者仅仅把眼前的工作当成谋求三年后公务员、研究生考试优惠的“跳板”。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这些心理特征,扬州市委组织部门“对症开方”,把“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选树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正面引导大学生村官坚定信念、树立目标。

  扬州江都市仙女镇民和村党支部书记黄俊就是一例典型,1998年,他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之后被选派到仙女镇最边远、最穷困的民和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职后,他团结村支部一班人,带领乡亲们挖穷根,开富路,将一个经济薄弱村建成了小康村。2007年,全村三业总产值从2003年底的2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3.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0元增加到8270元,净增70%;村年集体可用财力由负20万元变成了100万元。为发展高效农业,黄俊组织引导农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理依法流转土地500多亩,并邀请农林专家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他还用身边的致富例子,引导村民大力种植花木、蔬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富民强村,关键在工业,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村里已发展企业7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在年轻大学生村官黄俊的带领下,民和村已经迈上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我市用黄俊这样新时代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的经历、经验告诉新任村官们,必须树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念,才能对农村工作的艰苦条件有充足勇气,才能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有充分准备,才能在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时有效化解寂寞、急躁乃至消沉的情绪,才能最终在百舸争流、大浪淘沙的比拼中实现价值,脱颖而出。

  坚持实践锤炼,使大学生村官“深处基层、大有作为、不断提高”

  突出两个重点。大学生到村(社区)后,到底应当做些什么?扬州市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扎扎实实干事为民。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市要求大学生到岗后,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去,主动干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是容易的事还是困难的事,是份内的事还是份外的事,只要是实事、是群众满意的事,就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尽力完成,做到小事不松手、大事不放手、难事不推手、担责任的事不摇手。要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广泛结交农民朋友,认真研究农民利益,切身体会农民疾苦,仔细体察农民情绪,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一些问题。二是怀着一颗进取之心,认认真真创业富民。这应当是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与成熟的城区市场相比,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全,有着相当广阔的创业空间。农村创业门槛也不高,创业成本较低,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比城区低得多,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投入不多的资金就可能很快启动。我市要求村官们发挥好这些在城区创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善于利用党和政府引导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找准自身专业与具体产业的结合点,抓住一两个项目,做稳,做实,不盲目贪大,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放大成功创业的效应,让周围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创业的实惠,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创业的队伍中来。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今年我市积极鼓励一批大学生“村官”创业,对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干事创业。

  实现三个突破。我市大学生到村工作后,积极发挥自身学历高、年纪轻、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优势,善行善思,自觉总结经验,积极破解难题,努力突破瓶颈,打破制约。一是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有新突破。鼓励在这方面多加调查研究,多提意见建议,多出治本之策,并配合村“两委”班子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较快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把这项工作作为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核心价值体现。二是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新突破。与村“两委”成员一道,积极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自我组织起来,按照相关程序和制度自觉地、有序地、理性地表达、保护、争取、促进自己的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在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参与范围,从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促进我市长远发展的高度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三是在打造农村特色定位上有新突破。配合村级组织汇聚广大村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打造所在村的特色定位上做足文章、做好文章。结合所在村的历史文脉、地理位置、产业结构、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提炼所在村的发展内涵,把握所在村的发展方向,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所在村的特色定位,并转化成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全面推动所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强化组织管理,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思想上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扬州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既充分认识到组织培养和领导关心对大学生“村官”成才成长的重要性,不讲特殊、不讲困难、不讲条件的把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也深刻认识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其工作岗位和职务,循序渐进地制定其工作目标和要求,实行结对帮带,完善经常性交流制度和培训制度,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管理上强化考核,严格规范。扬州是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既重视关心,又规范管理。今年县(市、区)组织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重点建立健全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制度,构建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合理公平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所有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奖惩、提拔、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等重要参考依据,存入本人档案;进一步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政策规定,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求真务实,带着压力自觉在实践中比干劲、比热情、比奉献、比业绩。

  生活上真情关怀,主动帮助。大学生“村官”年纪轻,阅历少,没有经验,初到农村在生活上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呵护。我市时刻把大学生“村官”的冷暖放在心上,为他们创造一个时时有人关心、事事有人指点的生活环境。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妥善安排日常衣食住行;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村官”享受购买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待遇等等;还注重丰富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生活,注意关心他们的婚姻、家庭、继续教育等实际问题,多措并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基层工作。

  以上就是我对村大学生在基层做“村官”磨砺的新认识。当然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我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党组织认真考核,争取让我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李航

  2009年7月

读书人网 >思想汇报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