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张兴 指导老师:刘伟
时间:2009.8.19-2009.8.25
地点:江西省永修县立新乡河州村
一、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内容:河洲村建国60周年以来的变化,包括村址、村落的面貌、规模、人员结构、经济以及村民的收入来源的变化等等。
(2)调查方式:
①查阅村委会关于村庄历史变迁记载的资料。
②做一次以“村庄新中国建国60年以来的变化”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③询问村中年纪较大并且比较熟悉村庄历史的老人。
二、变迁历史进程及原因:
(1)村址:
1957年由立新乡的一处山洼迁入老城旁的潦河北岸。
原因分析:57年时由于一次特大暴雨,造成村庄旁的多出山体发生严重的泥石流,无法再居住。
1999年由老城旁的潦河北岸迁入新城。
原因分析:98年全国发生特大洪水,村庄全部被淹,政府移民建镇,遂迁至现址。
(2)村庄的面貌及规模。
60年前,我们村庄仅由坐落在山洼中的几件破败小屋组成村子的周围有几块简易的农田,村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在周围的几块农田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而勉强生活。村民们的收成绝大部分自己食用,很少一部分拿出去换一些衣物及其他用品。几乎是没有金钱上的收入的,村子里的生活近乎与世隔绝。但也正由于坐落于山间,远离城市,这里的生活也显得十分安静祥和。在这60年中,村庄的面貌渐渐发生变化,到了60年后的今天,村庄已由山洼迁入城郊,并被评为省级示范村,村中的居民已有百余户,村民近600余人。村民的生活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名的生活也由原来简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成了现在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以下是村庄60年来的规模变化情况表:(每十年记一次)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
居民户数101626476990112
村民总人数4175137307459556641
平均每户人数4.14.685.276.536.656.175.72
原因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可支配的金钱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村中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村中的面貌也在这60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人员结构
60年前,村里的村民都是地道的农民,靠耕作维持生计。而今十几年来,由于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务工。因此,村中的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了留在村中耕作的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以及留在村中耕作的人员,剩下的就是学生以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以下是村中人员结构60年来的变化情况表:(每十年记一次)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
总人数4175137307459556641
留下耕种人数234294239335343113
无劳动能力人数10161931525564
外出务工人数0000638309
学生817243766120155
原因分析:由于全国工业的块速发展,全国的劳动力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又因为工人的收入较农民而言更加可观也更加稳定,因此有条件的村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同时由于全国义务教育的推广,学生在村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4)经济情况及村民收入来源
60年前,村民们靠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基本上没有金钱上的收入。但这6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们的收入情况也改善了许多。首先,随着农业的发展,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不再是只用来自己食用,而是把大多数换成金钱。另外,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情况也比较乐观。因此,较60年前而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村民中的贫富差距也在逐年增大,比较富有的家庭,有的年均人收入以超过万元,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贫困家庭中,有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
一下就是60年来村民的收入及经济来源的变化情况(每十年记一次)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9
村民年均人收入6186228764515543076
最大年军人收入差距112519730257718968879
经济主要来源耕种耕种耕种耕种耕种及务工耕种及务工耕种及务工
原因分析:从农业方面看,由于杂交水稻等高产作物的出现,农民的产量大大增加,收入也大大的增加了。从工业方面而言:由于全国经济的增长,工人们在付出同等劳动时所获得的报酬也较以前翻了几倍。这些原因都推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三、调查记闻:
在调查过程中,我询问了许多村中的老人对于这60年来村中变化的感想。我的奶奶今年已70高龄了,她在这个村中生活了几十年,对这个问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了,以下便是她的回答:
“我是58年嫁过来的,那是村子刚刚由立新(乡名)的一个山洼迁到老城旁的潦河北岸。(说明:1957年的时候,村旁的一座大山由于一次大暴雨而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泥石流,村民虽无人员伤亡,但农田大部分已被泥石流淹没,因此,村民不得不从山洼中迁出迁到了老城旁的潦河北岸。)那是你爷爷家的房子还没建好,我们的房子是一个由几根大木棍和一张大的塑料搭成的帐篷,十分简陋。我就在这样的帐篷里住了一年半,并且生下来你大伯。后来情况就慢慢好转了, 60年的时候,我们终于住进了新房(所谓的新房,其实就是由大圆木订起来的,下雨的时候仍然会漏。)就这样差不多到了1985年的样子,由于人口增多,住房不够,于是村民又在离原村庄不远的一块大滩上建起了一些新房,主要是供刚结婚不久的过来住。大家都叫它新基,原来的村庄叫做老基。到了1995年,老基就只剩下一些老人,大部分年轻人都搬到了新基。98年的时候,全国发生了特大洪水,我们整个村庄都被淹了,由于政府的移民建镇,我们就搬来了新城,也就是现在住的地方。房子都是漂亮的两层楼房,多亏了政府对我们农民的关怀,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现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都有了。以前有的听都没听过呀,更别说用了。”
接下来我又询问了村中的老书记,他在村中做了8年的村务主任,又做了5年的书记。对村中的事情都比较了解。
“我是53年出生的,当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村中还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生活十分简单,每天几乎都是以同样的模式在生活。我是30岁的时候开始在村里当干部,当时村里把居民分成6个小组,每组10户人家,我是3组的组长。我记得当时村里刚开始计划要建新基,但由于资金和土地等问题而被推迟到了85年。我96年开始做书记,当时村里也就是刚刚脱离贫困。村子正正的发展是在99年以后,99年我们刚搬来新城,离县城进了。村民的赚钱路子也就比以前多了很多,在农闲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出去做做别的事情,村民们的生活也就大大改善了。现在,村子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村里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村民的生活也丰富了。
四、从小视点看现代农村
农村合作医疗:前几年,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便宜、周到的治疗。以前看病难的问题已不复存在。
免费教育:现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孩子读书基本上不要什么钱,每学期只要交几十块的书费,其他费用都由政府负担。说到这点,农民们都乐开了花:“党和政府好啊,我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们的学费犯愁了。”现在就算是在偏远的山村,也很难再看到辍学在家的孩子了。
家电下乡:就在去年,国家开始了家电下乡项目,农民们只要买政府指定的电子产品,就可以享受13%的补贴。产品范围涉及: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等。现在,拥有洗衣机和空调已经不再是普通农村家庭的奢望。
五、调查总结: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不仅看到了我们村在这60年中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从中看到了中国这六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为中国探索出的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离不开改革开放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实践日志:
日期地点调查对象或内容备注
8.19 家中 翻阅村中资料并整理
8.20—8.21 村中 走访村中的老人及村长
8.22-8.24 村中 问卷调查(50份)
8.25 家中 整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