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有关和谐教育治理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9-29 20:24:00 作者: yuan

编辑推荐您关注:

新时期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调研报告

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状况的相关调研报告

老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状况的调研报告

医院干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承载着教书育人、进步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深进人心,教育和谐的题目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构建和谐教育”为课题,先后考察了**中学、大桥高级中学、宜陵中学、丁伙中学、麾村中学、龙川小学、仙女镇中心小学、大桥小学等十多所学校,分别召开了部分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和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会,对现代学校所期待的治理、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题目、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广泛深进的调研。

  二、调研获得的基本结论

  (一)现代学校治理应是和谐教育治理

  构建和谐教育治理,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落脚点。学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和谐教育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学校治理是和谐教育治理。

  (二)和谐教育治理的内涵

  所谓和谐教育治理,就是以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将个人愿景与学校愿景凝练为共同愿景,运用人性化的手段,通过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和各种关系的协调,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和谐教育治理的特征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第一、和谐教育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的诸因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对校长而言,就是以教师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教育治理,在办学思想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领导而言,要求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进步工作效率,同时促进教师成长。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天生人成才。

  第二、和谐教育治理的要义是实现教育治理和谐。在学校治理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主管部分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永远是对立同一的关系,这诸多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治理的根本的任务是人的治理,实现被治理者与治理者目标的一致、思想的契合和情感的融通。通过和谐教育治理实现教育治理和谐,不仅可以减轻治理者的负担,而且能够使被治理者增强责任感、进步工作效率,同时也进步自身价值。

  第三、和谐教育治理的根本方法是人本治理。和谐教育治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增强治理的人文内涵,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治理不是单纯凭借权力和制度,而是把制度治理的科学化和人文治理的人性化刚柔相济,更多地通过经常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实现被治理者与治理者之间目标的趋同、行动的一致,使被治理者自动自觉地执行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心甘情愿尽责尽力,从而使治理变得愉快、轻松。

  第四、和谐教育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顺其理”。人尽其才:善于用人,最大限度发挥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物尽其用:公道用物,最大限度利用物质资源;事顺其理:正确办事,最大限度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题目与不足

  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诸多的题目,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制度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考试学科教学,轻非考试学科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目标治理,轻过程治理;重计划,轻实施;重教师使用,轻教师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重制度治理,轻人文治理;重“管”,轻 “理”,等等。比较突出的题目与不足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向偏移,育人目标异化。当前,很多学校缺乏科学公道的办学目标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特别体现在初、高中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育越来越变得功利。教育的功利性表现为执行课程计划不严厉,开齐开足只是要求;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社会、终身教育;重知识教育,轻德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招生行为不够规范;乱收费行为尚未杜尽;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事实上存在。

  第二、单纯注重制度约束,忽视同等对待与沟通。在学校治理中,用制度治理不可缺少,但有些学校的制度治理过于僵化、苛刻,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离,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假时间的做法,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领导和教职工同等沟通是学校和谐治理的重要因素。教职工渴看得到学校领导的同等对待、同等沟通、认可与支持,盼看学校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困难和题目,减轻一些压力,减少一些后顾之忧。然而,我们有的领导者面对普通群众,只有权力意识,没有群众意识;只有治理意识,没有服务意识和同等意识;“只见制度不见人” “得理不让人”,“得理不容人”,让群众感 到“门难进、脸丢脸、话刺耳、事难办”。这样,不但不能给群众解决题目和困难,也不能真正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反而,增大了教职工与领导者的间隔和心理压力。这些现象的存在,难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的和谐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三、忽视人文关怀,淡化过程治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几乎所有学校的领导都愈来愈重视目标治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目标治理的基本原则,走进了误区:目标不是由上下级共同制定而是由上级制定、用任务的形式下达,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夸大服从性,忽视自主性,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单纯夸大结果,到时抹秤杆秤斤两,不计过程或淡化过程;夸大对教师的控制、监视,忽视了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夸大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忽视思想情感目标的达成。这种治理是一种非和谐的治理,不但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第四、学校领导体制存在弊端,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我市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在学校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工作负全面责任。这种制度对学校进步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校长采取个人决策的方法进行学校治理决策,迅速且效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有些校长的独断专行,一校之长俨然成了一家之长,自以为是一言堂,自行其是家长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长决策的正确性,并终极影响了学校发展。党支部在校长负责制中的政治核心、监视保证和战斗堡垒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以教代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治理、民主监视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第五、农村学校师资弱化,优质生源流失。我市十重视农村学校建设,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区教师享有更多的优越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农村教师向往城区,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总在为自己的调动和进城作努力。每年都有一批在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从流失,每年都有一批孩子从农村进进城区或外县市就读,有的进进公办学校,大部分进进民办学校。农村教师、生源流失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保障农村学校的生源,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分面临的突出题目和亟需解决的重大题目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在学校治理中出现的种种题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责任主要在学校领导者身上,应该从自身查找原因,不断反省自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积极推进和谐教育治理,采取正确对策和措施解决存在题目,保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分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办人民满足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性;坚持教育均衡化和公平公正性;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教学观,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以进步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教育的发展目标、政策重心、资源配置结构和教育工作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变革,推进教育战线从思想观念、治理方式、导向机制等方面有一个大的变化;以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为切人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捉住督导和体育这两个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要遵循客观规律,执行法规政策,自觉规范办学行为,特别要规范课程开设、收费、招生等行为。

  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教学一线师生服务的原则,改进机关作风,进步工作效能。在实行目标治理的过程中,目标最好上下级共同制定,力求个人、团体目标与上级总体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和冲突。

  (二)完善规章制度,进步治理艺术。学校治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有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建立的制度,既要具有时代气味、符合规范要求、切合学校实际,又要为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同。制度治理过程,不仅要有教职工的参与,而且还要接受教职工的监视。应该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的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教代会民主监视作用,使学校民主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彻底改变重“管”轻“理”的做法,把“理”作为主导面,以“理”为条件。“理”不清必然“管”不好。这个“理”,包括物理、事理和心理。也只有把握好物的本质、事的规律和人的心理,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治理制度,才能真正“管”到关键处。制度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它不能束缚人的情感,要把制度治理和情感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治理学校,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治理同人文精神的“软”治理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实现学校治理的科学化、人文化。治理目的要符合伦理道德,治理措施要合乎广大师生认同的人伦、人性、人性、人权的基本理念。日常治理要有理性,危机治理要有理智,冲突治理要立足化解。尊重公道化建议和公道要求,鼓励教师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治理、自我完善。尤其要留意“情感治理”,关注师生的情绪,关注特殊群体的情绪变化,保护积极情绪,调整疲惫情绪,转化消极情绪,化解极端情绪。

  (三)重视过程治理,加强人文关怀。学校在实施目标治理的过程中,要使学校治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和每个方面都服从和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学校整体目标与个人、团体目标要尽可能和合、趋同,凝练成“共同愿景”;“压制性”的治理方式应变为“自主性”的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过得往。

  要健全和完善目标评价制度和赏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目标治理的导向激励功能,使目标治理成为学校凝聚人心、引领方向、激励干劲的有效方式。学校领导要关注过程和环节,加强督查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自主性治理不能变成自由治理。

  要更多地在治理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题目,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四)进步校长素质,和谐各种关系。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治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长足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能极大提升广大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步治理效率。首先,校长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感化教师,以优良的作风影响教师,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教师,以榜样的气力带动教师,使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关系更加融洽,从而使教职工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进步工作绩效。第二、校长要进步治理艺术。治理理念由“管人”转变为“人的治理”,治理方法从刚到柔、从家长式治理转变为民主决策,治理重点由制度治理到人文治理。第三、校长要构建学校内部和外部和谐关系。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团结奋斗的班子关系、互助合作的教师关系,互帮互爱的学生关系。在学校外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协力,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加强农村师资建设,稳定农村生源。

  农村学校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严重流失,不仅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了教育质量,而且导致了生源流失,这使不少农村学校的发展成了“口号”。全面进步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和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公道配置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每年有计划地向农村学校尤其是相对偏远的学校充实优质师资。二要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局安排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外出进修、参研、参训。三要实行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凡在城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没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其编制仍保存在原学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回原学校工作。四要成立市、县骨干教师团,每年由市、县教研室有计划地安排讲师团成员到农村中小学开展送教活动。五要实施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带徒活动。六要设立“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学校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和表现突出的支教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七要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式”办学,实行教师资源、教育治理、教育质量的全面捆绑,从而实现两所学校的联动式发展。

  和谐教育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深进人心,教育和谐的题目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实现教育和谐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指导,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科学熟悉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和谐教育治理制度,完善和谐教育治理机制。这是布满理想色彩的宏伟目标,而通向这一宏伟目标的是一条艰难的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读书人网 >调研报告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