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紧密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新**”这一目标,我们对全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路径做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基础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市已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了机械电子、汽车、船舶、特钢生产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2007年支柱产业实现销售600亿元,占全部产业比重的67.2%。其中,特钢生产加工产业是我市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产品群,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和生产布局。该产业从业人数4800多人,拥有技术职员500多人,行业经济总量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以诚德钢管、新马模具、方正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代表,主要形成了无缝钢管、钢结构、不锈钢基料、模具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头兵企业诚德钢管团体今年销售可达50亿元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从业职员8000多人,总资产25亿元,产业规模80亿元,拥有整车生产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90余家,已形成年产客车6000辆,专用车1000辆,微型货车5万辆的生产能力。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有:车身覆盖件及附件、汽车铸锻件、汽车内饰件、汽车电子电器、汽车空调、车用制冷产品、车用化工产品以及其它零部件等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全市造船产业共有从业人数6000多人,固定资产20亿元,年造船能力60万载重吨,造船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主产品有出口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散货船、油轮、浮船坞以及内河钢质机动驳、拖船、渔轮、海事执法艇等。机械电子产业是**的传统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75亿元,产业规模2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8家,亿元以上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金属板材加工制造设备、环保器材设备、水泥机械及水泥制品机械、电力器材、发电机组、轻工粮食机械和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
2.发展上风已经具备
我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叠加点,京沪高速、宁通高速、江海高速、扬溧高速在**交汇,沿江高等级公路、328国道、江平公路、安至公路等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宁启铁路贯串全境,扬泰机场、五峰山过江通道、淮扬铁路开工建设,**交通区位上风更加凸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电力、自来水、污水处理、电信通讯、港口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发展支撑系统已初步形成。市域环路沿线的沿江开发区、城东产业园、城北产业园、小纪产业园和汽车产业园发展框架已经拉开,载体建设正在加快。全市现有亿元以上企业130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随着世界500强企业日清纺、日本电装、东芝公司、美国乔丹公司、法国阿海珐团体以及中海产业、中远团体、江淮汽车等国内着名大企业、大团体落户**,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发展矛盾依然存在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尽管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集聚上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一是产业水平不高。我市现处在产业化中期,装备产业、重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现有支柱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原材料依靠性大,产业发展有市场风险。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生产效率不高,上风产品未几,生产集中度低。二是产业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企业未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企业实力不强,缺乏高层次技术治理人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投进未几,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三是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偏低。本土配套性不强,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汽车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为农用车、工程车、卡车配套上。船舶配套件还停留在边沿配套上,仅限于内河船舶配套,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配套和维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机电产业配套仅停留在铸造、焊接、零件加工等低层次上,高档数控系统配件、重要基础零部件等基本依靠进口。
二、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1、总量目标。加快产业集聚,通过3-5年努力,培植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市域环路机械电子三个千亿产业群。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400亿元,船舶产业总量600亿元。
2、规模目标。培植百亿行业排头兵企业4个,其中中海产业300亿元,诚德钢管200亿元,龙川钢管100亿元,科进船业100亿元,6-8个50亿元企业,20个10亿元企业,300个亿元企业,带动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3、产能目标。特钢生产加工生产能力达900万吨,船舶生产能力达500万载重吨,汽车制造及配套件产能400亿元,形成1.5万辆客车、2万辆面包车、10辆微卡、5000辆专用车、20万台套汽车空调、150万台套车用冰箱生产能力。机械电子形成数控机床、环保机械、电力金具、建筑机械、水泥机械、粮食机械、电子7个100亿元产业群。
4、发展重点。特钢生产加工产业,以建设世界著名、国内最大的大口径冷拔钢管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发展特、精、优产品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汽车制造及配套件产业,放大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效应,加快推进九龙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汽车产业园建设。依托现有企业加大汽车发电机、精密压铸件、汽车减震器、汽车空调、冰箱、模具、车身内饰件及附件等上风产品的投进,进步科技含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小巨人。船舶制造及配套件产业,以建成国内外着名的长江中下游船舶基地为目标,进步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率,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化造船为方向,以信息化改造为手段,以中海产业、科进船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滚装船、油品船、浮船坞、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大吨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主力船型。以进步本土化装船率为目标,重点发展船用板、船用泵阀、甲板机械、船用照明及电子设备、船用空调、船用油漆等产品,全面提升船舶配套水平。机械电子产业,力争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机电产品产值的4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团体。重点发展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环保机械产业、电力器材产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it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1、科学规划引领集群发展。完善发展规划。全市一盘棋,按照定位科学、布局公道、资源集约、产业配套的总体要求,制定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并使之与我市四大板块、五大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规划有效衔接。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动态和需要变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前瞻性地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上,在沿江开发区留足长江岸线资源和一定的规划控制腹地,优先满足三大千亿产业发展。产业分布上,按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公道布局,缩短运输间隔,降低物流本钱。规划衔接上,力求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科学制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对中海造船、诚德钢管、龙川钢管、科进船业、新马模具、亚威机床、洪泉实业、宏运车业等行业排头兵企业逐企业研究制定3-5年发展规划,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使产业集群发展具备重点企业发展支撑。产业配套上,根据三大千亿产业发展要求,制定港口物流、电力能源设施、商贸供给、生产服务、生活设施等配套发展规划,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推动三大千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2、规模培育带动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把培植领军企业作为带动产业集聚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利用区位上风,捉住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百亿企业、百年企业、百强企业”,做大产业总量,做粗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提升。继续推进市直机关部分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成长型企业以项目投进带动规模壮大、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培育领头产品,引进领军项目,培养领军人才,有效发挥重点规模企业的集聚、裂变、辐射、示范效应,推动资源整合,提升发展层次,推进产业集群。
3、产业配套促进集群发展。一是鼓励本地配套件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对接,为大项目服务,在自身产品设计、质量上满足要求,进步产业配套本土化水平。二是鼓励大企业、大团体对其附属件或半成品的生产加工尽可能实现分包、外包,有意识、有目标的扶持本地一些配套件企业成长。三是鼓励配套件企业与龙头企业组成产业链,使得原先的产品竞争升级为产业链竞争,从而提升整体竞争水平,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四是注重从集约发展的角度来规划特色园区,坚持公道、节约的原则,帮助企业减少物流本钱、进步生产效率。五是利用大企业、大项目的影响力,拿出上风产品,优质资源,对外进行配套件产业招商,吸引有实力、有品牌的配套件企业来我市发展,与国内外着名企业团体广泛开展技术联姻、股份合作、品牌合作、产业配套协作,拉长壮大产业链,促进配套件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
4、加快转型提升集群发展。一是引导现有重点产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大力发展电子技术、数控机床、数字造船、船用电器,加快实现汽车、船舶关键零部件地产化,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大力引进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项目,以高新技术、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支柱产业,进步产品技术水平,进步产品附加值。二是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制度创新为抓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我市优先发展产业,不断强化企业的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进步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依托重点骨干企业,联合行业科技气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以及先进生产手段,走产业升级的路子,加快装备突破、工艺革新、治理提升,不断进步产品质量,创造产业特色。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出抓好冶金、造船、机械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鼓励企业广泛采用节电、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深进开展“五小”企业整治和化工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小“化工”企业封闭任务,为重点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四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健全争创品牌激励机制,开展重点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放大名品名牌效应。
5、营造环境完善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有形之手”作用,努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研究制定鼓励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财税分配等方面向三大产业倾斜。强化要素保障,帮助企业做好土地、电力、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协调。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努力促进重点产业的授信签约。引导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鼓励企业强强联手,商路共用,利益共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可持续、良性发展。继续推进市直机关挂钩百强企业服务制度。发挥部分作用,提升攻坚克难、服务经济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做好服务,帮助企业破解发展困难,努力营造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