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说“背影”是“写”出来的,实在是糟蹋了先生。时下人写文章,多要先搭好框架,然后布局谋篇,选词用句,然后一改再改。不是说着这种方法不对,而是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技巧气太重,直如一个鞋匠在面无表情地重复劳动。而读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如同一知心老友在一番轻酌浅饮后促膝谈心,而话题就是自己的父亲。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不事雕琢;结构简单,平铺直述;语言质朴,毫无浮夸。
无论会不会表达,父爱,在儿子的心中,总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日渐厚重的。除了特别的经历,大概不会有儿子对父爱的背叛。同时,也许是出身江南,后又游历教书,最后在“水木清华”的所在安身,所以先生的感情历来细腻。这些反映到这篇文章中,于是这段父子情就平淡的文字中显出了浓浓的深意。
开篇第一段为引子,随后简单交代背景,中段详细描述父亲的背影,结尾回到现在,如此而已。与当时及时下那些颇讲究技法的文章相比,甚至与中学所教的做文章技法相比,结构似乎是过于简单、“大众化”了。但是,因为文章本身的真情,这种平铺直述的技法恰恰是最合适的。这正如一捧金沙,用粗糙的青瓷大碗作容器,是不是比装在玻璃瓶子里更耐人琢磨?
用词方面。本文的语言实是先生自然心声的流露,所以用的都是“大白话”。也许,当时的大白话与时下的并不相同,加之先生文人的气质和修养,“大白话”也就有了书卷气。这当不是挖空心思“贴近民众”的结果。想来,先生在与师友、亲人交谈时,用的就是这样的语言吧。
所以,说这篇文章是写出来的,真的是糟蹋了先生。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