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说到青春期心理教育,不少人便以为只是“性道德教育”或“爱情教育”,而一提到“性”与“爱情”,一些家长、教师唯恐避之不及。这实在是一种狭隘的认识,至少是一种误解。我们所理解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指面临“第二次断乳期”的中学生所具有的所有心理现象、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当然也包括他们开始萌发的性意识,但远远不止这点)。因此,“青春期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卫生的保健、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顺利地完成“人的第二次诞生”。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中学生一般心理介绍,爱情与性道德教育,改善人际关系指导,学习心理的优化,心理疾病的防治,优良性格的培养。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有:
一、创设和谐氛围
创设和谐氛围,是间接地进行心育,因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
1. 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中自卑、自私、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率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赖,他们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心育要从与学生建立的和谐关系入手。
怎样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呢?首先要端正学生观。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皇帝与臣民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要注意平时与学生的感情投入与积累。要善于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神吹海聊、一起嬉笑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他们的心灵。另外,教师还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最后,教师还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错误的想法,这并不是说教育者放弃自己的责任而一味迁就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有一种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话,教师“教育”、“引导”又从何做起呢?
2. 造就班级和谐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观点与习惯,我们便会产生好感或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外部现实,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是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造就和谐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至少可以做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这种和谐环境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的温暖,使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恶劣品质在班内没有生存之地。二是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之间正当交往,以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同时又减少“早恋”现象。三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同时又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从而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四是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课余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
二、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班上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相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并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开设专题讲座时,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 主动。
青春期教育不应只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应该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便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青春期教育的专题讲座先在学生进中学之初就开设,一直到高中毕业(当然,具体的讲座内容可视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这种集体谈话,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把握自己的青春期心理,以积极的思想准备去迎接并完成“人的第二次诞生”。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女儿十四岁生日时,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以亲切美好的语言向女儿讲述什么是“爱情”。这为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作出了好榜样。
2. 生动。
一般来说,学生是不太喜欢听大报告的,而专题讲座无疑是有目的地向学生讲道理和知识的一种形式,因此,为了让学生乐意接受讲座内容,教师应注意讲座的生动想象,深入浅出。应尽量淡化讲座的理论色彩,善于把有关的道理与知识寓于亦庄亦谐、富有情趣的讲述之中。要避免把讲座讲成纯粹的理论知识课,对于一些非讲不可的心理学知识,应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总之,要让学生身心轻松地听讲座,使他们在听老师谈生活、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讲故事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获得启迪。
3. 平等。
前面已经谈到,教师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专题讲座中,便是班主任的平易与真诚。学生出现了一些青春期心病,往往觉得难以启齿,特别是一旦产生了爱情萌芽或性意识,更是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情况下,居高临下的“严肃”的教育,只会增加学生的苦恼与恐慌;而教师如果能以朋友般的平等的态度给学生以体谅,进而给予细心的开导,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轻许多。因此,班主任在讲座中先取下“教育者”的“面具”,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一的地位,推心置腹,多谈谈自己在中学阶段的感受与经历,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讲座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是否具备了心灵相通的平等。
网站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只在为网友提供资料参考之用,本站无意侵犯其它网站或公司版权,同时本站不对其所提供的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证,对于因使用这些资料或无法使用这些资料而导致的任何损害,教客网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使用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或网页而引起的任何损害,教客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作者:李镇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09-7-23
百度搜藏-新浪ViVi-365Key-天极网摘-和讯网摘-发给好友 联系本站QQ:515587599
文章录入:教客网管理员01 责任编辑:教客网管理员01
上一篇文章: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2)—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下一篇文章: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2)
关键字: 做最好的老师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快速查找资源,搜索一下吧:
选择频道 全站搜索 课件 教案 试题 视频 素材 作文 舞蹈 学院 法规 论文 幼教 高校 名师 英语 公文 版报 校园剧 计划总结
读书频道推荐作品:
孩子的自信源自父母的信任与支持
天地人之道(1)
天地人之道(2)
天地人之道(3)
心灵之道(1)
心灵之道(2)
心灵之道(3)
处世之道(1)
处世之道(2)
处世之道(3)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2)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2)—一位…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1)—一位…
心灵在呼唤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4)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3)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2)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1)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7)
4. 参与。
专题讲座虽然只是班主任讲授,但也不应只是班主任唱“独角戏”,而应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讲座。在每次开讲之前,班主任应多在学生中搞心理调查,让他们自己谈自己的心理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言或讨论。每讲完一个专题后,最后留点时间让学生提问,班主任当场解答;也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班主任课后个别回答或下次讲座时集中回答。让学生参与讲座,不仅能保证讲座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三、进行个别谈话
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
1. 倾听。
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决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语重心长”,而应该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将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心理辅导的个别谈话应先让学生开始讲,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等表达出来,班主任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信任老师并倾诉内心的苦闷,有时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一定愿意直接袒露内心世界,这时,班主任应善于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推测出学生的真正想法。善于倾听,也是一种教育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倾诉而教师耐心聆听(包括听学生对自己的抱怨)。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理辅导。“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2. 协商。
所谓“协商”,是指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对他的谈话,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意见,而不是替学生作出选择与决定。这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身份——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真诚的朋友——所决定的。这更体现了我们多次谈到的心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对心灵的尊重。因此,班主任听完诉说之后,应避免对学生说:“我想,你应该这样……”或“我劝你还是……”而应该首先向学生表示感谢——感谢学生的信任。然后对他所谈的一切表示理解。即使学生说的是荒唐错误的想法,也要表示理解,这时的“批评教育”只会把学生心灵之门关上,让其永远不对教师说真话。接下来,班主任便与学生一起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这样做,也许会有些作用……”班主任的谈话,当然包含了学生的引导甚至教育,但这不是强迫,而是充满人情的关切与建议。
四、保持书信交流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的心灵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班主任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呢?
1. 巧妙联系。
以了解思想和汇报思想为目的的师生通信,学生是不会欢迎的,因此,班主任发出的第一封信,应避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误会的内容,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另外,为了不使学生感到突兀,教师的第一封信还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发出:或是这位学生生病在家的时候,或是他正为考试失利难过的时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总之,只要班主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他就一定能找到发出第一封信的“借口”,并可以充满信心地等待学生的回信。
2. 内容不限。
师生书信联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给老师写信,应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碍于老师的情面。而要让学生保持与老师通信的兴趣与热情,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应对书信内容有所限制,相反,要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断丰富书信的内容。学生在书信中话题越宽,越说明他对老师很信赖,这样,师生的书信联系便越稳定,越持久。
3. 平等对话。
与前面谈到的“个别谈话”一样,师生在书信往来中双方也是绝对平等的。在书信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教师可以向学生表达期望,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双方可以展开坦率的讨论甚至可以激烈的争论,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http://www.reader8.net/data/ywja/“但都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即使教师的回信是目的性很强的心理辅导,但字里行间仍然没有任何强迫接受的色彩,仍然只是一种朋友的诚恳劝勉。
当然,日理万机的班主任与班上每一位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是不现实的,但班主任无论怎样忙,最好都应有选择性地与班上具有某些特殊性的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讲,也许是最有效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