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12》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09-12-10 11:16:10 作者: yuan

编辑推荐您关注:

《花木兰》观后感

《铁人》观后感

看电影《马兰花》有感

影片暮光之城观后感

101国庆阅兵观后感

观《八路军》电影有感

  1. 主创团队加入了很多灾难来临时各种宗教建筑崩塌的场面,给我的感觉是意在突出任何虔诚的信仰都抵御不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礼物,只有最终靠我们自己才能重新振作,为了人类物种的延续而不懈努力。

  2. 富豪爸爸塑造的很真切,表现了一个富豪对穷人灵魂的漠视更在危难关头展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形象,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坠入深渊的动人情景。两个胖儿子富家子弟的角色演得也很不错。

  3. 疯狂的几近崩溃的“广播人”,我称之为广播人因为他在整部影片中唯一的行为就是利用广播来散布危言耸听的新闻,当然最后这些新闻全都一次次应验,也是比较欣赏他对真理的执着,看着黄石公园的火山喷发而不愿离去情愿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投入火海。

  4. 我没有看到传说中中国人拯救世界的地方,只是在兵工厂里看到巨大的诺亚方舟时演员感叹了一句:“这样的工程,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让我觉得就是MADE IN CHINA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最后堂堂正正从正门登船的没有一个是中国人。不解。

  5. 巨浪滔天时随着海水拍向美国总统的必须是一艘航空母舰,任何别的东西都无以言表主创团队的心情。还有,从片子一开始我就知道那个医生必须得死,他不牺牲男女主人公就没办法接吻。

  6.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么藏族妈妈杀鸡的场景你会看出主创的意图。像是在说我们每日的饮食都是弱小生命的劫难,而我们人类的劫难即将来临。

  7. 地质学家博士和他的上司是一对儿鲜明的人性对比。所有鼓舞人心的感动以此为引线。尤其是开舱门放人进入之前的慷慨陈词(虽然那陈词不足以感动我,但是我是顺着剧情的意图联想他能感动我的)。

  8. 这部片子最大的启迪就是:会开汽车已经out了,一定要学会开飞机。

  9. 片尾最后一句让我感动的话:我们到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家。曾经有个人也和我说过。

  整部片子的水准给我感觉场景处理方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足以让人一饱眼福,但情感流露方面稍欠火候,尚未达到震撼心灵的地步。

  满怀着看大片特效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对剧情上根本没有太大的期望。

  首先说下特效,电影技术的发展之迅速确实是赶的上PC换代的速度,耳目一新的大场面,场面无限的扩大,摧毁城市不过瘾,就来撬动地球板块,火山,洪水,地震所有灾难通通一起来。在感叹特效技术的同时,真的就让观众有灾难的临场感了吗?过多宏观角度的刻画反而失去了所要表达的真实感,第一视角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对灾难的畏惧感,开飞机,汽车穿越倒塌的城市更像是XX历险记的手法,借鉴下科洛弗档案可能效果会更好。

  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人物的塑造,以及人性的描写才是能引起观者心理共鸣和思考,越来越逼真的特效和对地球无数次的摧残,无非是为了渲染末世的情节。末世下的人性思考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实质,在最绝望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暴露。《人类之子》在末世类电影中是非常承重的,充斥着疯狂、暴乱、战争、驱逐、隔离、贫穷、颓废……但这一切是为了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和慈爱的悲悯做的铺垫。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2012这点刻画的平淡无奇,求生的本能掩盖了其他的人性,美国总统的生死抉择不疼不痒的让老美受下爱国主义教育,总统作为无足轻重的角色是可以挂掉的,相比之下两个老人的友情和对家庭的温情更能打动人,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那对老夫妻安详的偎依在一起,满足的迎接死亡。当然2012是好莱坞大片,过于悲观的情绪中是不能保障票房的。

  2012众多人物刻画是值得称赞的,各个人物引出多条线索,既毫无关系又联系紧密,但终究跳不出美国草根英雄拯救大局,皆大欢喜的俗套。剧情的中规中矩,也许就是导演要达到的目的。我又想起前一阵凯奇的《先知》,同样是讲的地球要报废,在小人物们提前知情的状况下要做出选择,前面情节很雷同,拼了命的带着老婆孩子避难,而且发挥出超人的能力和运气。不同的是库萨克比凯奇的命要硬。不过两个小孩快乐的生活在美轮美奂的新家园和2012的结尾片段都很挫。

  今天,我认真地看了影片2012,剧中的情节发人深省。

  巨大的火山喷发,使陆地碎裂,海水淹没了大地。。。

  2012年中国农历冬至日,太阳系九星连珠,世界的末日来临。幼时有部动画片叫圣斗士星矢,也提到九星连珠的事情,即太阳系九大行星排成一条直线,地球再一次进入大冰河时期,大地被洪水淹没,如冰狱般。

  细想一下,关于洪水的事情,中外许多神话都有所描述,只不过具体细节不一样罢了。

  西方有诺亚方舟的神话,大雨下了150多天,陆地被海洋淹没,只有一少部分人躲在方舟内得以存活下来,洪水退后,这些人繁衍了今天的人类。

  中国有葫芦兄妹的故事,因为人类的邪恶,天降大雨,水淹大地,雷神的牙齿长出的葫芦让兄妹俩得以存活,水消退后,大地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他们来到昆仑山上,询问上天能否和合,天以云蔽之,二人生一肉球,其兄很是生气,碎之洒向大地,碎屑落地而为人,大地再一次生生不息。

  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也有一些痕迹和西方故事相似,比如天降大火,洪水泛滥,女娲氏采石补天救百姓于水火。圣经中的故事则是火焚大地,一个人得到天使的信息,带着妻子逃到山上避难,他的妻子不听神的话回头望了一眼,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

  应该知道,圣经中的故事有些是取村于神话的。

  玛雅文明中记载了近5000万年的历史,真说不清是谁的历史,现代人的历史不过5000年而已,

  神话不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同地域的神话体现出的相似之处实在让人费解,除非一切的一切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灾难之前,还有另外一个人类文明。

  今天的人类文明,是后人类文明。

  假想而已。。。

  我不打算剧透,所以决定就写写感受,不描述情节了。上面那段话来自于美国政客给阿拉伯一位国王推销诺亚方舟的船票的场景,石油大亨本着生意人的本能,想拿拿架子讲讲价,所以略有傲慢的,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说:十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啊。(你这条裤子要100块太贵了),政客说:很抱歉陛下我说的是十亿欧元(我说的是一百块美元不是人民币)。

  当然这不是一部艺术片,咱们走进电影院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感官刺激,同行的数个男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猛批这是个烂片,我只好问:你冲着什么来这儿的啊,我是冲着场面跟特技啊,人又不是艺术片,要我说就是个所有以前我们看过的灾难片的大杂烩,火山爆发,山洪海啸,地震地裂,人性的探讨我腻了,讲一百年也讲不完,不讲了。

  什么用xz喇嘛讽刺中国人这一说,相信的人,你们觉得一个关注的是天下苍生,人类命运的人(导演),会那么狭隘吗?至少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这件事,导演做到了,或者说做的很尽力,而以我敏感多疑的个性,并没有看到导演刻意打压或者吹捧哪个国家跟民族,反而很纠枉过正的讲所有救世主跟伟大的角色都留给了美国人以外的人,就算是美国人,也选择了有色人种。这是最近的流行趋势好像。

  也有传闻说这个是宣扬靠中国人拯救了世界,夸张了,绝对夸张,其实是美国政客卖票,中国负责造船,俄罗斯负责用他们的大飞机接人登船,大家都有任务,看吧,很全人类。

  当然美国人还是担任了拯救英雄,但是他们救的是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人。

  要说硬伤很多的,就我这种不懂科学的人也知道,一旦地球南北极互换了,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得消磁,用不了啦,结果最后六条方舟居然恢复了通信联系。

  八国会议讨论,世界末日前大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是延续物种,而不是拯救人类,不惜杀人,到了最后在这残酷的命题下,方舟终于打开门,接纳了岸上离生存希望一步之遥的人们。所有的人也包括观众,自动回避了留在火山,海啸,地裂之处的人的出境,无一例外的是毁灭。

  方舟上留下很大的空间,放了长颈鹿,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些东西而不是尽可能多的人类,但稍有讽刺的是,为了支付高昂的造船费用,10亿欧元一张的卖船票。

  美国黑人总统留下没有登船,第二波海啸之前他从火山灰里面爬起来,面对渐渐而至的海啸喃喃念着亡妻的名字说我来了,与此同时意大利总理与民众在西斯廷大教堂在教皇的带领下祈祷,一道裂缝从上帝与亚当连接的手指间裂开,这比刚开始巴西上帝的雕像倒下更令人心碎,虽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老实说看完灾难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都会很平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微笑着沉睡于方舟的密封箱内,米开朗基罗的亚当与西斯廷,与祈祷的人同归尘土与洪水。有人尽力的选择求生,有人逆来顺受的面对死亡。有爱(黑人总统对亡妻的爱)、有信仰(西斯廷教堂前祈祷的天主教众生)的人,恐怕不一定没有方舟上的人幸福。

  昨晚顶着寒流去众安看了期待已久的《2012》,由于看过《后天》,所以对此次《2012》的灾难场景设计创新上不报太大好奇心,权当是去让自己的感官“被冲击”吧。早就听说《2012》里包含了大量中国元素,虽然《变形金刚》、《碟中谍3》都有中国元素在其中,但这种大型灾难片里加入中国元素还很罕见,而我更是第一次在电影屏幕上看见中国与世界同难,这样的感觉的确很新奇。当好莱坞电影里一遍一遍地出现“CHINA,CHINA”时,心情还是比较澎湃高涨的。

  作为一部商业灾难片,从整体上来说《2012》完成了她应尽的义务,在让观众受到强大视听冲击时,不忘体现人间百态,将观众引入沉思,还抛出“中国元素”这般噱头,准备饱赚咱国人的票子。

  先说视听部分,整部电影中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特效制作,让我突然感觉到了5.12地震和印尼海啸的恐怖场景,令本人心情一度沉重。我认为在整部电影中,特效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地震和地表分裂这两个部分,影片中多次出现地表分裂,小到一条街道的缝隙,大到整个城市变成东非大裂谷,无不体现制作人员的用心良苦。而地震的制作更是精致,毕竟地震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灾难,模拟起来的效果应当比那一千多米高的海啸真实,特别是在黄石公园中的山顶俯瞰如波涛涌动的地表,绝对是一种刺激享受。飙车戏和飙飞机戏是《2012》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到一辆破中巴,大到一辆加长豪华座驾,小到一架滑翔机,大到一架堪比747的巨型机器,都在电影中矫健地躲过一次又一次灾难,当然,主角总是能在一次次看似“死定了”的灾难中起死回生。主角的传奇逃生经历让我回想起了儿时最喜欢的一则故事,《辛巴达航海记》,选自《天方夜谭》,讲述的是一个航海家七次出海冒险都死里逃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总得来说这次《2012》的特效虽然不太出众,但绝不是不出色,在我看电影期间,我身后的两位女同胞一直在尖叫,生怕飞机撞上正在倒塌的大楼。

  再讲讲影片中体现的世间百态。西方价值观渗透得太深。个人情感方面,主角与前妻和前妻新欢之间的纠葛,不同于往常的暗地里争斗,而是将这三个人物摆到同一个舞台上,在一次大灾难的洗礼中,通过三个人以及两个小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体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有看头。让人看着即纠结又舒坦。亲情友情方面,影片放弃高举“大团圆”旗帜,一次又一次上演“最后一次短暂见面”、“最后一次短暂通话”,而且“见面”、“通话”时都带着一种绝望中的平静,没有面临绝境的撕心裂肺,而是一次次分离和挂断电话后流下的无助的泪水。这样的一次次生离死别,又让我想起了5.12地震中那条未发出去的短信,心情再次沉重。而在对美国文化的宣传上,影片可是花足了功夫,我一一分析。这次《2012》对美国文化的宣传,更多的不是像《超人》等大片那样将个人英雄主义强加给观众。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美国已经逐渐认识了世界各地区能对自己产生的巨大帮助,如果再一意孤行,一定会被世界遗弃。所以在影片中,美国人打了三张煽情牌:1、美国总统无私牌,2、他国领导高尚牌,3、亚洲人民友好牌。

  先说1、美国总统无私牌。美国向来担任着世界警察的角色,而美国总统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世界警察局局长。大家都知道局长喜欢耍大牌,见利忘义,十分不友好,被暗杀和弹劾的总统也有不在少数。《2012》中的总统首次选用了黑人演员,其实就是代指现任总统奥巴马。这位总统在影片不但放弃了一贯油嘴滑舌的腔调,甚至变得临危不惧,而且还实事求是。这与那位见了飞鞋就闪,打错了仗就赖的总统判若两人。这位总统生命终结最后一刻的眼神,让人深深感觉到他与民共患难的无私。而这位总统的无私与他手下,也就是那位反叛角色的小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比,不但将总统形象又抬高了一个层面,还把影射的现实问题全部推给了政府部门中无能的手下。也许影片想借此包装挽回一下现在世界警察在全世界67亿人眼中的形象,但是挽回得有点过头了。

  再说 2、他国领导高尚牌。这里面最耀眼的,当属放弃自己生命去祷告的意大利总理。大家都知道美意关系在几次CIA特工风波中闹得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美欧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讨好一下欧洲国家是非常必要的。再说,意大利总理的作风一直不怎么样,如果《2012》中再把意大利总理描写成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或者大叔,那就算完了。所以,影片中对意总理的包装,是在示意美国的友好,同时也在向欧洲传达“其实我们知道你们的高尚”的思想。绝妙。但是仍然绝妙过头。

  最后说重头戏 3、亚洲人民友好牌。在这里,我要把俄罗斯归入亚洲,因为无论从地理上看还是从美国与俄罗斯的对峙上看,俄罗斯仿佛一直在扮演亚洲国家的角色。回到《2012》,影片中描述了一个美日通婚的家庭,家里的老头子急着回去看儿媳妇,但最终连电话都没通上就命丧大海。近几个月来,日本对美国的依赖似乎减少了一些,从日本对亚洲国家慢慢友好开始,日本的外交轴心发生了一些偏移,美国人当让发现了这种偏移,为了尽最大努力保障自己的军事后花园,在一部小小《2012》里跟日本人通通婚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友好表态。再说俄罗斯,美俄之间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但在《2012》里,俄罗斯胖子虽然很让人厌恶,俄巨商的形象也被刻画得猥琐之极,那位妖艳华贵的俄罗斯美女也被刻画得攀岩附势,但是影片最后不忘给那胖子和美女挽回点面子,一是让胖子和美女相继光荣地死去,二是一再强调那架救了几个美国主角的飞机是俄罗斯制造的。还有印度,救了全体船员的最大功臣之一就是一名最后死在海啸中的印度科学家。最后,重头戏中的重头戏,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另起一段。

  对中国的描写,可以说是比较友好的,但是仔细看看,还是对中国抱有不少偏见。影片刚开头,就是一群解放军帮助转移西藏喇嘛,接着就是一座大山被爆破的画面。到影片高潮部分,在抖出了“飞船”这个包袱后,中国正式登场了。原来,所谓的七座拯救全人类的“方舟”全都建在中国西藏地区某大坝内,建设之隐蔽、规模之大令观众都瞠目结舌。影片中的美国角色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这样大的工程交给中国看来是最正确的” 。一瞬间,中国观众暗爽——原来我们在美国人的眼里有这么高的地位。从宏观角度看,美国人将拯救全人类的基地建在了中国,暗示着承认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强大足以在任何灾难,包括金融海啸中拯救世界,在影片最后俄罗斯、中国、日本率先同意开仓放人也稍稍表示了中国人民的高尚。在中国元素中,最抢眼的当属解放军和喇嘛共处一室的场景。3.14事件过后,美国媒体借尼日尔骚乱诋毁中国的虚假报道惹怒了中国,中国则坚持“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正确说法回应全世界。在《2012》中将解放军和喇嘛放在一个互助的平台,并一再强调:“Welcom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效果很强烈,很和谐。和尚之间的哲理性对话,也无意中将“四大皆空”的佛教思想传了出去。这不仅让人惊讶美国人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但仔细想一想,《2012》中对中国强大的描写,其实也隐晦地传达了“中国威胁论”以及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满。很简单,那句“把这样大的工程交给中国看来是最正确的”暗示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任何重要的东西都在中国加工生产,就算美国领土都快消失光了,还得靠中国。然而在最后七艘方舟只有三艘能正常运作这点上,美国人似乎有点抱怨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我想多了。总之,美国人是在中国人的鼎立支持下才逃出生天,人类才得以繁衍,从这一点上看,在电影里美国的确放下了架子,与中国走到了同一个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平台上。可歌可泣。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没有刻意描绘中国ZF本身,而是用解放军形象代替了ZF官员形象。看来这导演精通懂宣传部和广电局的政策。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我认为她是一部纯悲剧影片,即使后来那些人得救了,也还是一部悲剧。大家看了电影就应该发现,即使全世界人帮了再多忙,死了再多无辜的人,到头来还是美国人自己操纵着Made in China的方舟带着一船美国人离开了人间地狱,最后受益的大部分是美国人,只有极少部分是花费10亿买到门票进船的富豪。G8峰会的老大活下来6位,活下来的都不是些平民百姓,而那些社会名流和上层官员。他们还要为自己所谓的高尚欢呼喝彩。看到他们一行人要在好望角开辟新天地,看见电影中的公元纪年从0001年开始,不禁心里一怵,这分明是美国人绑架了上帝,让上帝毁灭了美国人的眼中钉,劫持了诺亚方舟,让方舟载着一堆美国人重新开辟新大陆,开始新一轮的统治。这不是悲剧是什么?到了2012年,世界末日可能真的来临,但是世间绝不是会是影片中那样和谐的场景,人们会欺诈,会丧失人性,而正是上帝看不下去要毁掉人类的原因。所以,2012年除了末日降临是真的,另一半和谐的场景很难出现。不是我悲观,而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2012》的灾难也可看作是这次的金融危机,危机爆发了,毁灭性巨大,然而各国之间真的在互相合作共度难关吗?我看不是,暂时的合作只能看作是为下一轮的斗争做准备!所以,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2年,世界上只有一半的场景跟《2012》中是一样的。总之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值、最好看的一场电影了!

读书人网 >观后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