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第一章 建设现状与发展条件评价
—ひ弧⒆匀换肪臣袄史沿革
— (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等内容)。
—ざ、经济发展现状
— (农村各类产业发展水平和村民经济收入等内容)。
—と、建设现状
— (包括道路与绿化、给水与排水、电力与电信、公共设施、人居环境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に摹⒎⒄固跫评价
(对村庄的区位、文化遗存、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建设条件进行优劣势总体评价)。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总体目标
—ひ弧⒈嘀埔谰
—ざ、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と、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に摹⒔ㄉ栌敕⒄棺芴迥勘
— 1、经济发展目标
(包括各类产业、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目标要求)。
— 2、社会发展目标
(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人口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等总体目标)。
— 3、人居环境目标
(包括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省政府提出的四化四改等目标要求)。
—さ谌章 村域总体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
—ひ弧⒋逵蚍⒄棺芴宀季
(包括村域各自然村居民点的分布与搬迁,产业与建设用地布局及功能组织,空间资源管制划分与要求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ざ、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と、产业发展布局
(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に摹⒉业发展措施
(整合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等内容)。
第四章 总体布局规划
—ゴ遄建设用地布局
(按用地性质划分到小类。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ひ弧⒋遄道路交通规划
—ざ、村庄绿化系统规划
(包括绿化树种的选配,要求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等内容)。
—と、村庄给水排水规划
—に摹⒋遄电力电信规划
—の濉⒋遄燃气设施规划
—ち、村容村貌治理与环卫环保规划
(包括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内容)
—て摺⒋遄防灾减灾规划
(防洪、防火、抗震、防地质灾害等内容)
第六章 社会事业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ひ弧⒔逃设施规划
(包括入学率、在校人数、发展水平、空间位置的划定、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
—ざ、医疗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と、文化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に摹⒈忝裆枋┕婊
(包括商业服务代销点、邮政便民服务点等内容)。
第七章 民主政治建设规划
—ひ弧⒚裰髡治建设的目标
—ざ、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施
(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务公开专栏的空间布局、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と、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第八章 近期治理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ひ弧⒋迦荽迕舱治规划
—ざ、建筑环境更新规划
—と、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さ诰耪 规划实施措施
—ひ弧⑿屡┐褰ㄉ韫婊实施的管理措施
(包括工业项目、住宅“一书一证”的发放程序,村民建房建筑日照系数规定等内容)
—ざ、村庄治理的实施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篇章。为了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起点
(一)基本条件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大市聚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3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其中一产8994万元,年均增长10.7%;二产63667万元,年均增长17.3%;三产8696万元,年均增长29.4%。人均生产总值31933元,年均增长19.1%,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56元,年均增长8.4%。
2、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大市聚地处“甜地”之称的玄武岩台地上,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茶叶、小京生、花卉、水果、板粟、蔬菜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国家级茶叶良种场、部级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珍禽繁育中心、花卉林木繁育中心、小京生提纯复种示范中心、拔云尖生态茶场等六大示范中心和姚卜丁、沃洲、严丹赤、西王、何梁浦、梁高、寨岭、西山、茅坪、炉溪村等十大特色村。木樨山庄、西山名优水果观光园等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工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作为全国轴承之乡,拥有轴承企业388家,占全县的34%,工业产值24.4亿,占全镇工业产值86%,轴承特色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分布有沃洲湖、真君殿、水帘庵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深厚,天姥山、唐诗之路等唐诗文化历史悠久,“莲子行”(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莲子行’之乡)、三十六行、正月十五盘板凳龙会、十月十五真君殿庙会等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逐年加大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内有2所高中、1所初中和4所幼儿园,拥有四级标准客运汽车站、投资1000万元的镇中心卫生院、日处理能力80吨的镇垃圾集中处理中转站等。有线电视、电话、广播、宽带通村率达10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7%,自然村村中道路硬化率为30%。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健全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选准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健全了调解、民兵、团、妇等相关配套组织机构,制定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双代理、招投标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约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规范村级管理服务中心,对30个行政村统一制作牌匾、配备电脑、电视机等硬件设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一系列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农村党员活动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等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了村风建设、全民普法教育、“文明村”、“民主法制村”、“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切实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快。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劳动力技能不高,增收渠道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镇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只有4个村,不足1万元仍有8个村,部分村债务沉重。
2、村镇规划不健全。村镇建设缺少规划指导,呈零乱无序状态,到2005年底,全镇只有西山村进行了系统规划,不利于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由于镇级财政资金紧张和村级集体经济不足,导致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部分村饮水困难问题突出,农村综合防洪能力比较脆弱。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欠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等水平较低,95%以上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三难”现象依然存在。
5、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差,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欠强,与现代生产方式不相适应,我镇初中以下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80%,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6、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作用不突出,班子不团结,干部作用不明显,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发展农村,产业化推动农业”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提升镇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集中建设,全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特产名镇、轴承重镇、文化强镇、生态集镇”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着手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2、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产业稳定提高,农民持续增收。
3、坚持以镇村布局为先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镇村布局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镇区、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导向,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允许建设模式多样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4、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民主体,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政府投入、部门配合、以城带乡、农民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中来,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坚持以基层建设为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带动农民、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6、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推进以土地为重点的制度创新,深化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设置、中心镇管理体制、乡镇财政体制、乡镇考核体制等改革,完善村规民约等村庄管理制度,倡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城市发达地区与农村落后地区、工业企业与农村村庄等之间的帮扶制度。
(三)发展目标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到2010年我镇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标志是“五新”,即经济增长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登上新台阶,基础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争取到2010年,我镇20%的村建设成率先示范新农村,30%的村建成全面达标新农村,50%的村建成基本达标新农村,到2020年,我镇新农村建设全面达标,涌现更多新农村示范。
1、经济增长达到新高度。到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6.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占7%,第二产业增加值10.27亿占73%,第三产业增加值4.89亿占20%。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7:73:20,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总劳动力的80%以上。
2、生活水平登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7%,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300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达70%,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别缩小。
3、基础建设打造新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饮水达标,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庄巷道实现硬化,农村生活排水系统健全畅通,20%的村排水设施完善,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达到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住宅标准化的目标, 到2006年底争创二个市级示范村,2010年80%村环境整治达标。
4、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到2010年,农村全面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98%,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救助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作用。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发扬传统民间文化,形成一批农民娱乐活动阵地。
5、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和谐安定,基本杜绝封建迷信、酗酒闹事和赌博等陋习。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富民工程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1、加快生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轴承产业。加快园区的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整合提升现有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扶持规模企业做强做大,引进轴承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轴承装备制造业,提高轴承加工中心、自动生产线的产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精度中小型轴承车削件和高性能、低噪音中小型密封轴承及相关配套产品,做大做强轴承特色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中小轴承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每年新增50家。主动承接城市核心区机械制造、轻纺等传统产业转移,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致富农民。到201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50家,园区从业人员1万人。
2、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依托丰富的玄武岩台地资源,打响“甜地”品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一片几品”和“一村一品”战略,巩固完善四片八带工程:东片板栗、大青梅带,西片名茶、小京生花生带,中片蔬菜、花木带,库区片名茶、水果带。实施良种化工程,培育、引进新品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提质名茶、小京生花生、牛心柿、甜油桃、天然芋茭等原有优势产品。大力培育以天然食品有限公司,雨露食品厂、茶叶良种场、红旗美味炒货厂等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推进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加工增值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幅射能力,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有效壮大农业块状经济。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十一五”期末,全镇农业规模企业达到5家以上,农业企业或中心带动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
3、利用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我镇玄武岩台地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茶叶良种场、木樨山庄、西山名优水果观光园为重点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库区周围的村,象西线一带的村,积极发展以庭院经济为模式的“农家乐”。依托长诏水库和钦寸水库两个大型水库左右相傍的特殊地理优势,适度发展舒适住宅、库区度假等房地产业。依托大市聚组团推进和特色园区、中心村建设,鼓励发展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到2010年,实现三产增加值4.89亿元,争取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10家。
(二)加强惠民工程建设,促进生活宽裕。
1、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使新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城市化推进和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就业岗位。围绕轴承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大市聚职业技术学校档次,成为园区乃至全县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建立规范的企业用工制度和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与服务,进一步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重点帮助被征地农民、新增长劳动力和特困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5年内培训农民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人。
2、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和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人身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办法。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救助比例和标准,参保率达到90%以上。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返病,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整合救助资源,扩大对农村弱势群体各项救助范围,确保“六助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城市化的理念发展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三大中心”、“三大场所”和“六条管线”。“三大中心”即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大场所”即托儿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场,通过教育、养老、购物进村,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体系与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六条管线”即公交线、宽带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排水管,做到适度超前,预埋铺设,以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逐步把镇域行政村改造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农村新社区。
(三)加强社会文明工程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教师素质,巩固提高教育强镇。全镇免收义务教育杂费,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和教师素质提升等“四项工程”。到201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在全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以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组织和鼓励城市卫生资源支持农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推进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到2010年,基本形成镇村卫生服务体系,集镇居民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创建卫生强镇。
3、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保护和培育我镇“舞龙班”、“莲子行”、“狮子班”等传统民俗文艺。积极开展文体下乡活动,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有线入户工程,着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农村特色文化。到2010年,每个村都要建设一处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全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良好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普遍建立老年活动室,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100%,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努力创建体育强镇。
4、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设立“村风评议榜”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倡导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社会和谐文明乡风,革除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5、加强社会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平安镇村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有条件的村要建立夜间巡逻队。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建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新村建设工程建设,促进村容整洁。
1、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大市聚镇集镇总体规划,2008年前完成4个中心村的规划,2010年前完成所有村的建设规划。
2、加强中心集镇建设。完善集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特色园区、石板桥商住区开发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提高集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提高集镇品位,增强凝聚力、辐射力,尽快与县城区建设相匹配,成为县城的城市组团,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口2.5万。
3、加快培育中心村、示范村,全面推进村庄整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心村、示范村的建设,到2006年前完成西山村、五平村的市级小康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前完成大市聚村、坑西村的市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其余各村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实施村庄整治,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村庄整治工作,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4、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在2010年前,我镇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村级主要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中心村达100%。加快各村供、排水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面实现自来水供给。实施生态家园工程,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清洁能源。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2006年以坑西村为试点。加快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到2006年底实现全镇垃圾集中收集。提高农村环保卫生意识。制定环境保护制度和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村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爱清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净化、美化村、街、巷和农户庭院为重点,实施村庄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全镇到2010年争创3个市级生态村、6个园林绿化村,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县级生态村。实施生态退宅还耕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生态。
(五)加强组织保障工程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乡镇党委、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型、亲民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积极开展“五好”基层组织创建活动,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素质好、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分子选配到村级领导班子。坚持以“永葆党员先进性,始终走在群众前列”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生产一线中培养党员,不断调整党员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实行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深化完善《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村规典章、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双代理、招投标等制度。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农村建设动力。
1、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依照法定程序征用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获得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程序实施。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办法。
2、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全社会资本、外商投资、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和农村社会保险以及公用事业建设,并在农村探索建立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农业保险体系。
3、创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建立和健全农村政治、经济组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理顺镇机构与村组织的关系,镇政府要充分尊重村级组织的自治权限,切实转变职能,少管村级事务,支持村民自治,多做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夯实党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村级自治地位,进一步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维护村民的自我管理权利,实现村民自治。
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因地制宜,扎实推进。镇党委、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历史意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要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工作指标和检查监督,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效作为考核镇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农村,指导各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
2、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大市聚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的引领和指导下,各中心村要加强制定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到规划到村,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编制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纠正和整治违反规划私批滥建行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3、形成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规划总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各方主动参与的“一总三主”组织实施体系。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整合各种资源,共同为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要重视舆论导向,宣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总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强大合力,为加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