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县体育运动中心
一、抓好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凝聚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国民素质提高,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曾先后对体育工作提出重要指示。新中国刚一建立,mzd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2年,mzd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改革开放后,dxp强调“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指出“要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业余训练”。jzm同志强调,“体育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体育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证和提高亿万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进入新世纪以来,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密切关注人民的健康。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目标。
人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mzd、dxp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坚持锻炼、热爱运动,保持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练就的健康体魄,为他们实现远大的革命理想打下了基础,伴随他们走过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保证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承担繁重工作任务。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从乒乓球夺冠、女排五连冠到奥运争金,每一项有影响的体育赛事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活的载体。学生经历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着他们,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对于今天独生子女一代,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的有效途径。体育独特的魅力,还在于集中地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体育的内涵、体育的文化、体育的魅力!体育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xxxx年前,孔子总结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证明了在春秋以前已经有了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健身修身为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健了民族的体魄和精神,也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二、加强体育工作的必要性“健康第一”,是体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mzd同志早在1917年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深深忧虑于“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有感于“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大声疾呼体育的重要性,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进而深刻地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他对学校体育更是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其中还谈到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健康的诸多因素,如“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屦,则躯干受亏”。mzd同志的这些论述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令人深思。体育对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启迪智慧、壮美人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起着重要的位置。据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xxxx。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xxxx的考生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xxxx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现在,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的体能和健康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主要原因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学生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只见“升学率”,不见“近视眼”。
三、体教结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意义。业余训练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竞技体育的基石,是发现、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也是冠军的摇篮,后备人才培养,其主要任务是发现苗子进行基础训练,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确保国家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保证竞技体育各个阶段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可以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多重目标。依靠教育部门,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争把在学校开展的项目培养成为省、市、县的重点特色优势项目群和学校的品牌。“体教结合”可实现“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商,利益共享”的目的,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