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处**西北,全市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85万亩。2008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93.53万亩,其中,粮食生产面积237.62万亩,总产量117.4万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70元。
一、正确分析形势,明确粮食产业地位
**市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是我们的传统优势,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值的四分之一强,如何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是我们近年解决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署粮食生产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点,挖掘潜力、扩大优势。
(一)因势利导持续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市耕地面积大,全市尚有41.06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土壤质量中等,可改造性强,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有机质含量不高等,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在短期内就完全可以改造成高产农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面积的扩大,充分利用粮食政策引导农民通过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粮田面积、开展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生产面积。2004年以来,我市通过开垦,新增耕地5.29万亩用来发展粮食生产;生产复种指数由1.86增加到2008年的1.95,相当于增加粮食生产面积13.5万亩,粮食常年复种面积控制在200万亩以上。
(二)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我市粮食生产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但单产却位居全省第十八位,与我市相邻的、自然条件相近的襄阳区相比要低10多公斤,如果我们采取措施将单产水平提高105公斤,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25万吨。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市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立足**实际,把工作的突破口选择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上,主攻单产,增加总产。通过加速良种的推广步伐,增加高产粮食作物面积;每年坚持建设5-6万亩标准粮田,增加1-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开展秸秆还田,提升有机质等措施,将粮食单产由2004年的385.21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94.1公斤,增加了108.89斤,增幅28.27%,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年均粮食总产93万吨,平均粮食商品量70.7万吨,商品率76.03%,人均占有粮食859.5公斤,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257公斤,全市依靠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60%。
(三)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较低,为了解决种粮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立足粮食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地方经济强势行业。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还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提高粮食整体效益,拉动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粮食产业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骨干项目,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多家,粮食加工能力200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农签订粮食定单160多万亩,收购粮食75万吨,全市70%以上的粮食实现未产先销,粮食产业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平增收60元。
(四)积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一是结合**粮食种植传统开展区域化布局,将全市规划为枣北旱作粮食优势区、枣南水旱轮作优势区。因势利导,在枣北推行优质专用小麦与饲料玉米连作;在枣南推行优质专用小麦与优质稻米连作,实现区域化布局,利于产业化经营,提高收购价格5%。二是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开展专业化生产,推动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发展,提高优质率。全市拿出240万元,补贴优质水稻良种40万公斤,全市小麦优质品率实现100%,水稻实现80%,涌现出了大批优质品种专业村。三是采取良种、农资补贴的方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引导农民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2万亩,即增加粮食产量,(来源: http://www.reader8.net)又丰富了市场。
二、依靠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种粮热情
一是在充分宣传贯彻中央和湖北省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的同时,2008年我们重点抓好了政策的持续执行,将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足额直接发放到每个种粮农民,平均每亩76元,鼓励农民用于种粮投入。二是市政府将粮食奖励政策扩大到种粮农民,财政拿出50万元(比上年增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农业生产组织、重大生产环节及粮食高产创建上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多种粮、种好粮的良好氛围。三是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开展规模化生产,扶持发展粮食专业户600多个,培植了一批粮食生产的中坚力量,带动种粮水平整体提高。在政策的带动和激励下,今年再度出现了粮食面积和产量夏秋两季同增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生产面积237.62万亩,比2007年增加8.06万亩,增3.51%;总产达到117.4万吨,比上年增加11.55万吨,增长10.91%。粮食商品量98.94万吨,商品率84.28%,人均占有粮食1068公斤,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566公斤,全市依靠发展粮食生产可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的60%。
三、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一)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是稳定推广队伍、保障推广经费。在乡一级推广上,细化业务管理,打破平均制,“实行公平竞争上岗、按承担推广任务定责,按任务完成质量付酬,全程合同管理”, 由政府买单,将推广任务和经费明细到个人,实现“定岗、定责、定工作任务、定工作经费与劳动报酬”的四定工作机制;在市一级结合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系统培训了5000多户新型农民作为村级技术骨干,恢复了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镇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市财政按农业人口每人15元的标准统筹解决乡镇农业事业费750万元,配套省财政的45万元,实现了农业技术推广“有经费保障、有任务目标、有考核兑现”。二是改革推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为了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我们狠抓农业科技的组装配套应用。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肥后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栽培等粮食生产新技术组装配套应用。采取电视专题、科技电影、现场会、宣传车、科技下乡、专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全市90%以上的农户熟练掌握了粮食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常规的高产技术全面普及,全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50万亩次,种子包衣150万亩次。免耕、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迅速,应用面积50万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测算科技贡献率达到62%。三是全面普及良种,实现优质高产。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建立了5万亩稳固的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对小麦实行每两年一个轮次的换种,对水稻、玉米等推行统一供种。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99.32%,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实现100%的良种率,直接促进了全市粮食优质率整体提高10%。
(二)强化避灾减灾措施,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地处南北气候交界地带,农业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避灾减灾措施和抗灾生产,将抗灾生产领导小组和病虫防治指挥部的职权范围扩展到农业投入品的流通领域,负责全市农业减灾、抗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应急调运等。结合本地灾害发生频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粮食生产抗灾预案,提高对应急事件或重大病虫、自然灾害的控制、自救能力。除了成立的服务型机防队外,市财政还拿出50万元资金,购置了600多台机动喷雾器、喷雾喷粉机和人工气象设施,成立了30个抗灾应急控制机防队,储备了上千吨的物资,用于应急减灾。在早春冰冻灾害天气和水稻两迁害虫大暴发,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两次及时启动抗灾预案,调运应急物资2000吨,出动机动喷雾器3000多台、手动喷雾器11万具,开展应急控制防治180多万亩次,成功地控制了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挽回粮食12万吨以上。与此同时,结合应急防治,采取叶面喷肥、精细管理等方式,将适用的增产技术全面普及,实现了抗灾保丰收。
(三)发展农村服务组织,全面开展社会化服务。为了解决小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以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契机,组建植保机防队3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社60多个,全面开展社会化服务,协调机耕、机播、机插、机收设备2400多台,进行全程机械化跨区作业,即缓解了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提高了种植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全市粮食生产机耕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机收率90%以上,机械精播、半精播占60%。
(四)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市开展减氮、增磷、提升有机质工程。秸秆覆盖还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平衡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状,利于持续增产。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整理土地5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水库除险加固4座,开挖堰塘220口,提高了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开展高产攻关,增强生产后劲。抓住粮食高产创建“十个一”机遇,在全市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建立水稻高产攻关方24片,面积5万亩,平均单产709公斤,小麦高产攻关方6片,面积1万亩,平均单产506公斤;水稻高产竞赛方5片,面积2200亩,平均单产811公斤,小麦高产竞赛方2片,面积500亩,平均单产517公斤,充分挖掘了现阶段土地增产潜力,为全市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加大示范力度,带动综合能力提高。全市建立万亩小麦、玉米连作高产示范2个,建立万亩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1个,建立千亩小麦单产过千斤示范片16个,建立小麦、水稻高产示范点各510个,平均每个村1个。全市共计建立各种示范片、点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650公斤,这些示范基地直接面向农民,示范带动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四、做好产业文章,再创粮食生产辉煌
根据专家建议,我们还规划了食品工业区,力求把我市的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优质小麦、优质大米、玉米及马铃薯的产业化做成富民强市的行业。在小麦产业上,重点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产业化经营上连市场下连19万农户。整合组建了金华麦面集团,由面粉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由粗产品调出向精深食品调出转变;在大米产业上,整合资源,统一品牌、联合开发,做大做强优质米龙头企业,积极争创优质品牌;在玉米产业上,鼓励饲料企业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订单面积占玉米生产面积的90%,企业间开展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生猪经营40万头、畜禽养殖300万只的产业化规模,实现就地转化再增值。目前,我市粮食产业加工增值比例已经达到1:1,粮食加工产值20亿元,工业体系基本健全,正由粮食优势向经济优势、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五、实行科学规划,确保粮食稳定发展
(一)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动农技推广工作。2009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三个高产创建项目。即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示范区,按照统一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将高产高效示范区打造成一流的示范亮点区,小麦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5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00公斤/亩;水稻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7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700公斤/亩;玉米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60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50公斤/亩;在环城鲍庄村落实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小麦机械条播试验、药剂拌种试验、不同氮肥水平钾肥水平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等项目;在环城方湾村落实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示范50亩。同时,抓好水稻旱育免耕抛秧、秸杆还田、麦林套稻、精量播种、机械插秧和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技术展示和试验、示范。
(二)认真搞好农情调查,确保及时贯彻应用。一是在粮棉油等农作物重大生产环节开展农情调查不少于30次,全年编发《农情简报》30期;二是在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筛选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与新型植保机械,着力示范推广安全用药技术,以及重大抗药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使各种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发布《病虫情报》25期,在电视上播出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30期以上;三是在化肥、农药、土壤等检测项目中完成4000个土样的养分含量检测和100个化肥、农药有效成分检测,下发施肥通知单4000份,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80万亩次。
(三)强化科技培训力度,搞好农民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发放技术资料与影视教学相结合、入户指导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全市各镇开展春耕和秋播技术培训,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科技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为农服务。一是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着重抓好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内容延伸。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重点抓好基础试验和对比示范,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重点抓好优质农资供应和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四是高产创建项目,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抓出亮点。所有项目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标准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严格管理。